第1211章豫湘桂战役 (第2/2页)
结果由于两军配合不好,加上接连几天阴雨飞机无法出动,大败而归。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原本就缺兵,再经历一次败仗,士气跌到谷底。
差不多张发奎攻打桂平失败的同时,日军已经开始向桂林外围阵地进攻。
此时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手下只有两个师的兵力,不足3万人。城外主力的抽走,对于他守城的信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没有外围部队策应,这点兵力守下去只有一个字:“死”。不过起初,守城部队军心并未动摇,还是给日军造成了一定麻烦。
桂林周边多山,而且几乎都是90度拔地而起的,不易攀爬,易守难攻,山内有岩洞可以藏兵和物资。
但是这些山都是石山,一轮炮火下来,表面工事损坏之后就没办法再构筑掩体了,只能往岩洞里面钻。恰恰日军炮火又很强大,最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11月8日,日军开始向桂林核心阵地发起进攻。
日方史料显示,或许由于天气原因,美军飞机并未出动。因此日军40师团利用大量重炮对桂林城炮击,企图掩护其236联队渡江。
日军师团长宫川中将回忆说:
10分钟的野战重炮射击非常壮烈,好似万雷轰鸣不稍间断的猛烈射击。我出身于炮兵学校,也未曾见过如此情景。
桂林城内一片寂静,日军以为守军弃城了,下令渡江。
但正在江中心时,国军的枪炮突然开始猛烈射击,其11中队损失惨重,12中队成功渡江,却被挡在中正桥附近。
配属的机枪第1小队的2、3分队全被击毙。日军不得不停止渡江。
日军战史描述:9日,江岸水边漂浮着皇军官兵的尸体,江水染红,说明昨夜凄惨的苦斗。
从日方史料看,国军配置在伏波山、七星岩、象鼻山等山峰上的炮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日军不得不逐个进攻桂林城区周边这些山峰上的据点,自身伤亡也并不小。
在进攻伏波山时,其11中队中队长本山身中十多发子弹被击毙,泷口曹长挥舞战刀指挥冲锋时也被击毙。日军攻上山顶,守军仍退入岩洞内抵抗。
漓江东岸391团指挥所设在七星岩的岩洞里,与日军苦战3昼夜后,八百多官兵全部阵亡。
即使日军破城之后,城内仍然发生长时间的巷战。枪声直到10日晚上才逐渐停止。
131师师长阚维雍被围后举枪自尽,31军参谋长吕旃蒙突围时中弹牺牲,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身负重伤后举枪自尽。
算下来,桂林也刚好守了三天。
在桂林破城时,城防司令韦云淞指挥自己能控制的部队突围而去,这后来也成了很多人指责桂系不守城的证据。
作为守将弃城而逃肯定是不对的,但就那点兵力,多守一两天跟少守一两天又有什么区别?还能指望他能玩出个花来?战后老蒋也借此取消了桂军31军番号,可见其司马昭之心。
在桂林沦陷的同时,柳州也沦陷。张发奎在桂平与日军脱离接触后,部队不仅没有能力支援桂林作战,连防守柳州都成了问题。
李汉冲曾在文章中指责白崇禧把主力摆在城外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是轮到他了,他们是怎么干的?
把守城任务抛给杨森的川军,自己主力摆在柳江对岸,玩得一手好双标。杨森也不傻,安排丁治磐一个军稍微意思了一下就撤了。
再回过头来看,柳州会战惨败能怪白崇禧或者桂军不守城吗?薛岳要保存实力不肯入桂,余汉谋要保存实力不肯调兵入桂,老蒋想看日军消耗桂系只调了个编制不全的军过来,张发奎不愿意帮广西人守家,杨森也稍微意思一下就撤了。
如果说广西是桂系的地盘就把责任推到桂系身上,那这个国家又是谁的,广西属不属于这个国家?否则桂系为何要在淞沪会战爆发后首个响应,不远千里北上参战呢!
桂柳会战的惨败,只不过是国军正面战场溃败的一次缩影,哪一次会战当中不都充斥着这样的派系内斗。
这是一场系统性的惨败,把责任归结到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允的。桂柳会战惨败,归根结底还是当局消极抗战的思想在作祟。
人们说,整个豫湘桂战役都是战役指导者犯下的错误酿成的,这说的一点也没错。
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也有不怕死的将军。本章留下一点篇幅记述如下: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时期的一场大溃败,也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在这场战役中,百万国军一触即溃,望风披靡,被日军像赶鸭子一样追着打,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国军共损失了50多万军队。
这一惨痛的失败,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国民政府。
不过,在这场大溃败中,有一位爱国将领却如同一名逆行的勇士,始终拒绝撤退,率领3千将士硬抗8万日军,最终壮烈殉国,举国同悲。
这位将军,就是吕公良。
吕公良,1903年出生于浙江开化县一个小商户家庭,自幼聪颖,学习成绩优异,还写得一手好字,远近闻名,很多商户都请他来写对联。
在北洋政府时期,吕公良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于是萌发了投笔从戎的想法。但是,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还给他成了家,希望用家来拴住他。
1926年6月,吕公良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前往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将原来的名字吕周改为吕公良,以致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题词。
毕业后,吕公良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3军89师担任见习排长,开始了军旅生涯。
纵观吕公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几乎都处在和日军作战的最前线,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抗日的一生。
刚分配到部队时,吕公良就随部队驻扎在长城一带,参加了惨烈的长城抗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吕公良又率部南下,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鄂北会战等一系列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44年4月,日军为了打通平汉线,集结50万大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豫湘桂战役。吕公良受命担任新编29师师长,镇守河南许昌。
当时,吕公良手里只有3000多人,而且部队是新组建的,严重缺乏训练和装备。而日军进攻许昌的部队有将近8万人,还有飞机、坦克掩护,实力相差非常悬殊。
如果换作其他国民党将领,恐怕早就吓得弃城逃跑了,上峰也只是要求他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及早撤退,保存实力。
但是,吕公良将军接到命令后,马上在许昌文峰塔下召开誓师大会,慷慨激昂地说:“守土抗战,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在给妻子的信中,吕公良写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这次要誓死保卫许昌,可能与许昌共存亡。如果我牺牲了,也是尽到了军人的天职,也是全家的光荣,人民会尊重你们,国家也会抚恤你们。要好好教育子女,接过我未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吕公良将军早已视死如归,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这场战斗,是整个豫湘桂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吕公良率领全师3000余人,死战不退,连日军的战史都记载说:
“中国军队坚守许昌,抵抗异常顽强,毫无撤退迹象。”
吕公良率部血战两个昼夜,重创围城的日军,但守城部队也伤亡惨重。
让人悲愤的是,吕公良的上司汤恩伯手握重兵,却迟迟不下令救援,许昌周围那些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也都在相互观望,坐视不管。
最终,重庆方面电令吕公良突围。突围途中,吕公良的部下劝他脱下军装,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这样逃出去的机会大一些,却被吕公良严辞拒绝。
吕公良说:“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岂能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1944年5月1日,吕公良将军在突围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壮烈殉国。而守卫许昌城的3000多名官兵也大部牺牲,实现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
吕公良将军战死之后,日军也对其忠勇精神感到震撼,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许昌城南,还为他立碑,上刻:勇将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之墓。
几天后,新编29师被俘的将士路过吕公良的墓地时,齐刷刷跪在地上,号啕痛哭。周围的日军也都摘下帽子,为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