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技术播种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晚风轻拂过凤仪宫的窗棂,苏锦绣放下手中的奏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案上堆积的文书足有三尺高,都是关于各地农业改革的请示和汇报。几案边的烛火已经燃了第三根,巧儿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担忧。
\娘娘,该歇息了。这些奏章明日再看不迟。\巧儿轻声劝道。
苏锦绣摇摇头,拿起茶盏啜了一口:\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全国各地都在等着我们的指示。稍有懈怠,改革成果就可能前功尽弃。\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中的皇城灯火点点,远处是连绵的民居。想到那里的百姓因农业改革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巧儿,明日一早,召集农业改革委员会成员到凤仪宫议事。是时候全面推进技术输出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凤仪宫的议事厅内已经聚集了农部尚书赵明远、农业学院院长刘文德、王太医等十余位改革核心成员。
待众人落座,苏锦绣开门见山:\诸位,如今南方十三府和北方大渊府的农业改革已见成效。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百姓不再忧食,这是我大衍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但这远远不够。\苏锦绣的语气忽然变得严肃,\就我所知,西北十一府仍有大片盐碱地无法利用,西南七府的山地农业技术落后,东北地区的抗寒作物仍未普及。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赵明远拱手道:\娘娘所言极是。目前仅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采用了新农法,若能全面推广,国力必将再上一层楼。\
\正是如此。\苏锦绣展开一幅全国地图,\今日召集诸位,就是要商议如何将农技输出到全国各地,实现技术全覆盖。\
她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划出几个区域:\我的计划是,在全国设立三百六十五个农技推广站,覆盖每一个县。每个推广站配备至少五名农技指导员,负责教授当地农户新农法、新品种的种植技术。\
刘文德忍不住惊呼:\三百六十五个推广站?全国共有三百九十七个县,这几乎是要实现全覆盖啊!\
\没错,就是全覆盖。\苏锦绣目光坚定,\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农户,都应当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众人详细讨论了推广站的选址、人员配置、职责范围等各项细节。最终敲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三年内,完成全国农技推广站网络建设,实现农业技术全覆盖。
散会后,苏锦绣立即着手起草奏章,向萧承煜汇报这一计划。次日早朝,萧承煜当场批准,并拨款二百万两支持这一宏伟工程。
接下来的日子,苏锦绣全身心投入到技术输出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要建立三百六十五个推广站,至少需要一千八百名合格的农技指导员。
苏锦绣来到农业学院,召集所有教职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宣布了这一计划。她的目光扫过下方年轻渴望的脸庞,语气坚定而富有感染力:
\诸位,农业是立国之本。曾几何时,我大衍年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如今,南方水稻北方麦,产量大增民丰足。这些成就,离不开在座诸位的辛勤付出。\
她停顿片刻,让这些话沉淀在每个人心中。
\但改革才刚刚开始。全国还有大片土地和众多农户尚未接触到新农法。我需要你们,去往全国各地,将知识和技术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使命!\
学生们被她的话语深深打动,争相报名参加这项工程。最终,三百名优秀毕业生和二百名教职人员自愿加入技术输出的队伍。
为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和效率,苏锦绣决定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她召集农业专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编撰了一套详尽的种植指南,内容涵盖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
这套指南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有大量插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学习。同时,为解决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苏锦绣还创新性地设计了图解版本,只需按图索骥,即可掌握基本农技。
\这些农技指导手册要印制十万册,分发到每个推广站,确保每个村子都有一本可供参考。\苏锦绣对负责印制的官员说道。
除了书面材料,苏锦绣还组织编撰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农谚和歌诀,帮助农民记忆关键技术要点。如\谷雨前后,点插两行走\、\秧苗三叶,正当移栽\等,朗朗上口,易记易用。
随着准备工作的推进,第一批农技推广站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每个推广站占地约五亩,包括办公区、育种区、试验田和培训场所。站内配备了完整的农具和种子样本,可供农户参观学习。
为了让各地农户亲眼见证新农法的效果,苏锦绣特意下令每个推广站必须建立示范田。一半采用传统方式耕种,一半采用新农法,让农户通过直观对比,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