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千古一帝嬴政 (第2/2页)
嬴政一边躲避,一边大声呼喊:“来人啊!护驾!”
在御医夏无且的提醒下,嬴政拔出佩剑,砍伤荆轲。荆轲奋力将匕首掷向嬴政,却击中铜柱。最终,荆轲被秦王侍卫斩杀。
嬴政大怒,派大军攻燕。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但仍无法阻挡秦国的铁骑,燕国灭亡。
最后,齐国孤立无援。嬴政的大军压境,齐王田建在相国后胜的劝说下,不战而降。
后胜对齐王田建说:“陛下,秦国势大,天下诸侯皆已覆灭,齐国独木难支。为了齐国百姓,陛下还是投降吧。”
齐王田建无奈地长叹一声:“罢了,罢了,寡人降秦。”
公元前221年,齐国覆灭。至此,历经15年,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
统一六国后,嬴政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封“始皇帝”,希望大秦江山能千秋万代,永固于世。为了巩固统治,他建立三公九卿制。
嬴政召集大臣商议:“如今天下一统,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寡人欲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辅佐寡人处理政务,九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众爱卿以为如何?”
丞相王绾率先表态:“陛下圣明,此制度分工明确,必能使朝廷高效运转。”
众人纷纷附和:“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命。”
同时,嬴政毅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等官员均由中央直接任免。
李斯进谏:“陛下,分封制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则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大秦的长治久安。”
嬴政点头赞同:“李斯所言极是,就依此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嬴政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他命人监制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如标准的升、斗、秤等,并推行严格的检定制度,定期对各地的度量衡器具进行检查校准。
嬴政对负责此事的官员说:“度量衡统一,关乎天下贸易公平,关乎大秦经济发展。你们务必认真负责,不可有丝毫懈怠。”
官员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确保度量衡统一推行。”
与此同时,嬴政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亲自书写小篆典范,如《仓颉篇》等,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范本。官府公文、民间书信、学术着作等,皆以小篆书写。
嬴政对李斯说:“文字统一,可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天下百姓对大秦的认同感。丞相,此事就交给你了,务必办好。”
李斯恭敬地说:“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边疆之外,匈奴时常侵扰北方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越地区尚未归附,局势动荡不安。嬴政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嬴政对蒙恬说:“匈奴屡屡犯我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蒙恬,你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务必将其击退,收复失地,保我大秦边疆安宁。”
蒙恬慷慨激昂:“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让匈奴不敢再犯我大秦!”
蒙恬出身武将世家,精通兵法,他率领秦军出其不意,大破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为了抵御匈奴的再次入侵,嬴政下令连接秦、赵、燕三国旧长城,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负责修筑长城的官员向嬴政奏报:“陛下,修筑长城工程浩大,需征调大量民夫,且耗费无数钱粮,恐百姓怨声载道。”
嬴政面色凝重:“长城乃抵御匈奴之屏障,虽工程艰巨,但为了大秦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不再受匈奴侵扰,必须修筑。你要妥善安排,尽量减轻百姓负担。”
与此同时,嬴政派屠睢、任嚣等将领率军南征百越。百越地区地形复杂,丛林密布,秦军初入此地,因水土不服、不熟悉地形等原因,遭遇顽强抵抗,进展缓慢。屠睢在一次战斗中战死,嬴政并未放弃,又增派援兵,任命赵佗为将领,继续征战。
赵佗向嬴政请命:“陛下,百越之地虽难征服,但臣愿竭尽全力,为陛下开疆拓土。”
嬴政勉励道:“赵佗,朕相信你。此去百
此去百越,困难重重,你要灵活用兵,团结当地百姓,早日平定百越。”
经过数年苦战,秦军终于征服百越之地,设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统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流融合。
然而,统一后的天下暗流涌动。诸多学派思想各异,对新政议论纷纷。一些儒生以古非今,指责嬴政的政策违背先王之道。为统一思想、加强文化控制,嬴政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
李斯向嬴政进谏:“陛下,如今百家争鸣,言论繁杂,不利于大秦的统治。臣建议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外,其余各国史书、诸子百家着作等皆应焚毁,以统一思想。”
嬴政思索片刻:“此计虽狠,但为了大秦的稳定,也只好如此。传朕旨意,即刻执行。”
这一举措引发了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一位儒生愤怒地说:“嬴政此举,简直是毁灭文化,残暴无道!”
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方士卢生、侯生等为嬴政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却未能成功,他们害怕受到惩罚,便在背后诋毁嬴政,随后逃亡。
卢生对侯生说:“嬴政生性残暴,刚愎自用,我们若找不到仙药,必死无疑。不如趁现在逃走。”
侯生点头:“好,我们赶紧走,此地不可久留。”
嬴政大怒,下令将相关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此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却对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破坏,引得后世争议不断。
嬴政渴望大秦威名远扬,也幻想长生不老。他多次巡游天下,东至东海,在琅琊台刻石纪功,宣扬大秦的威德;南至江南,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眺望南海;西至陇西,巡视边疆要塞,了解风土人情;北至长城沿线,鼓舞戍边将士,威慑匈奴。
在巡游途中,嬴政听闻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仙人居住其中,有长生不老之药。他深信不疑,不断派遣徐福等方士出海求药。
嬴政对徐福说:“徐福,若你能寻得长生不老之药,寡人定有重赏。这关乎大秦的未来,你务必全力以赴。”
徐福恭敬地说:“陛下放心,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定不辱使命。”
徐福率领众多童男童女,携带大量珍宝,扬帆起航,却一去不返。有人说他们在海上遭遇风暴,葬身鱼腹;也有人说他们在海外找到了一片乐土,定居下来。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巡游时,身体每况愈下。酷热的天气加上旅途的劳累,让他的病情日益加重。行至沙丘平台时,嬴政感到大限将至,他深知大秦帝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于是立下诏书,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巡游时,身体每况愈下。酷热的天气加上旅途的劳累,让他的病情日益加重。行至沙丘平台时,嬴政感到大限将至,他深知大秦帝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于是立下诏书,传位于扶苏,希望扶苏能继承他的遗志,施行仁政,让大秦帝国永世长存。
嬴政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却强撑着精神对赵高说:“朕之诏书,务必尽快送达扶苏手中,大秦的未来,就靠他了……”
赵高低垂着头,恭敬回应:“陛下放心,老奴定不负所托。”然而,赵高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
诏书还未发出,嬴政便驾崩了,年仅50岁。赵高深知,扶苏向来对自己的行为不满,若扶苏即位,自己恐怕再难有今日的权势。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联合李斯篡改遗诏。
赵高找到李斯,言辞恳切地劝说道:“丞相,扶苏即位后,必定重用蒙恬,到那时,您的相位恐怕就难保了。不如我们拥立胡亥为帝,以您的才能辅佐,必定能保大秦太平,您也能继续位极人臣。”
李斯面露犹豫之色:“此举乃大逆不道,违背陛下遗愿,恐遭天下人唾弃。”
赵高见状,继续施压:“丞相,如今形势危急,若不如此,您我皆有性命之忧。况且,胡亥性格温和,容易掌控,于您我而言,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李斯思索良久,最终被赵高说动,长叹一声:“罢了,就依你所言。”
于是,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同时伪造书信,指责扶苏和蒙恬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令他们自杀。扶苏接到诏书后,悲痛欲绝,不顾蒙恬劝阻,当即自刎。蒙恬心中生疑,拒不从命,被赵高派人囚禁,最终吞药自尽。
胡亥昏庸无道,在赵高的怂恿下,大肆诛杀皇室宗亲、朝廷大臣,导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赵高指鹿为马,玩弄权术,致使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响应,燃起反秦烽火。
消息传至咸阳,胡亥惊慌失措,忙问赵高:“丞相,这该如何是好?”
赵高却镇定自若:“陛下勿忧,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派军剿灭便是。”
然而,起义的烽火迅速蔓延,项羽、刘邦等各路豪杰并起。项羽力能扛鼎,英勇无比,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刘邦则率领军队,一路西进,直逼咸阳。
大秦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走向覆灭。胡亥如梦初醒,对赵高心生怨恨,却已无力回天。赵高见大势已去,为求自保,派女婿阎乐逼胡亥自杀。
但嬴政所开创的大一统基业和制度,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他统一六国,让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他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蓝本;他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奠定了基础。嬴政虽已远去,但他的传奇故事,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