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iaoshuo.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68章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第68章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建安十二年,时序虽已入春,可料峭的寒意依旧在天地间肆意徘徊,不肯轻易退去。刘备驻军于新野小城,城中街巷交错,百姓往来,一派寻常景象。然而,刘备心中的壮志豪情却如熊熊烈火,丝毫未被这乍暖还寒的时节所冷却。他站在营帐前,望着远处的山峦,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对天下局势的忧虑。

此时的天下,局势错综复杂,犹如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袁绍后,势力急剧膨胀,已基本统一北方。他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兵强马壮,实力之强大,令人望而生畏。曹操野心勃勃,时刻觊觎着南方的土地,企图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孙权继承父兄的江东基业,历经三世的精心经营,据有长江天险,百姓安居乐业,贤能之士纷纷归附。江东地区经济繁荣,水军实力雄厚,孙权凭借着这些优势,在江南地区站稳了脚跟,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诸侯。

而刘备,尽管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不离不弃,追随左右,多年来却始终辗转流离,四处寄人篱下。他曾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诸侯,却始终未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稳固根据地。刘备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恢复大汉的荣光,可现实却屡屡给他沉重的打击。他深知,若想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惊天伟业,必须广纳贤才,得高人辅佐。

此前,刘备在荆州有幸结识了司马徽。司马徽为人清雅脱俗,学识渊博,且独具慧眼,善于识别人才,时人皆尊称他为“水镜先生”。二人初次见面,便相谈甚欢,仿佛多年的老友。刘备向司马徽倾诉了自己多年来的抱负与困境,言辞中满是无奈与不甘。司马徽轻抚胡须,微微一笑道:“庶子不足与谋。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听闻,心中一动,忙急切地问道:“敢问伏龙、凤雏是何许人也?”司马徽缓缓说道:“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后来,徐庶前来辅佐刘备,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刘备屡立战功,实力也有所增强。然而,好景不长,曹操得知徐庶的才能后,便设计扣押了他的母亲,以此威胁徐庶前往曹营。徐庶无奈之下,只好向刘备辞行。临行前,他不忘向刘备举荐诸葛亮,郑重地说道:“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得他相助,大业可成。”这番话,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刘备心中的黑暗,让他对诸葛亮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当即决定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这位传说中的大贤。

第一次前往隆中,正值早春时节,山间景色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人骑着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前行。山峦连绵起伏,恰似一条沉睡的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上的树木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在微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春日的故事。偶尔有几只飞鸟从头顶掠过,它们欢快的啼鸣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更衬出这山路的幽静与寂寥。刘备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却无暇欣赏,他的脑海中全是对诸葛亮的想象:这位被众人推崇备至的大贤,究竟是何等模样?他的胸中又藏着怎样的经纶韬略?

走了许久,他们终于来到了诸葛亮的居所。那是一座简陋的草庐,坐落在一片翠绿的竹林之中,周围种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清香。草庐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烟囱里正冒着袅袅炊烟,给这宁静的山间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刘备下马,整理了一下衣冠,上前叩门。过了一会儿,门缓缓打开,出来一个童子。刘备恭敬地拱手问道:“请问诸葛先生在吗?”童子打量了他们三人一番,稚嫩的脸上带着几分好奇,说道:“先生一早出门去了。”刘备心中一沉,忙问:“先生去了何处?何时归来?”童子摇了摇头,说:“先生踪迹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归期也说不定。”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姓名,怅然离去。张飞嘟囔道:“这诸葛亮架子可真大,让大哥白跑一趟。”刘备回头看了他一眼,说道:“不可无礼,诸葛先生乃大贤,自然有他的行事风格。我们求贤若渴,怎能如此急躁。”说着,刘备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给童子,说道:“烦请你将这封信转交给诸葛先生,就说刘备仰慕已久,盼能与先生一见,共商天下大事。”书信中,刘备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还阐述了自己对汉室现状的忧虑以及匡扶汉室的决心,字里行间充满了诚意。

回到新野后,刘备每日都在盼望着诸葛亮的回音,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消息。刘备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他对诸葛亮的渴望却愈发强烈。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庭院中踱步,思考着天下局势,想象着与诸葛亮相见后的情景。他想到当今乱世,儒家所倡导的正统观念备受冲击,汉室衰微,百姓受苦,自己身为汉室宗亲,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而诸葛亮或许就是能帮助他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人物。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更加坚定了再次拜访的决心。

过了些日子,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归来,便决定再次前往隆中。这一次,天空中突然飘起了小雪,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柳絮般在空中飞舞,不一会儿,山路便变得湿滑难行。关羽和张飞心中有些不情愿,但看到刘备的决心,也只好跟着上路。一路上,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刮在脸上,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很快便堆积成了一层薄薄的雪。张飞猛地勒住缰绳,粗声粗气地抱怨道:“天寒地冻的,大哥何必急着这一时。那诸葛亮说不定只是徒有虚名,不值得大哥如此劳顿。”刘备严肃地说:“我等欲成大事,怎能怕这点辛苦。诸葛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能得他相助,便是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关羽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虽也觉得此次出行太过艰难,但看到刘备如此坚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叹了口气,催马跟上。

三人好不容易来到草庐前,叩门之后,童子出来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心中一喜,以为这次终于能见到诸葛亮了。然而,当他们走进屋内,却发现读书的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起身相迎,刘备说明来意。诸葛均歉意地说:“家兄昨日与崔州平、石广元等人外出闲游去了。”刘备失望地问:“不知先生何时归来?”诸葛均说:“他们或去江河湖海,或游名山大川,归期实在难以预料。不过,家兄回来后,看过您上次留下的书信,对您的诚意颇为赞赏,还与我们谈论了许久天下局势呢。”刘备听后,心中涌起一丝希望,他连忙说道:“如此甚好,还望你转告诸葛先生,刘备求贤心切,定会再来拜访。”说罢,刘备又留下一封书信,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当前局势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得到诸葛亮的指点。这封信中,刘备还特别提到了自己对儒家“仁政”思想的践行,以及在乱世中如何以“义”字为先,凝聚人心。他深知,诸葛亮饱读诗书,对儒家思想必有深刻的理解,希望能借此引起诸葛亮的共鸣。

第二次拜访归来,刘备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奔波,虽然有关张等猛将,但始终缺乏一个能为他制定长远战略的谋士。他意识到,诸葛亮或许就是他苦苦寻觅的那个人。而从诸葛均的话中,他也感觉到诸葛亮对他并非毫无兴趣。这让刘备更加坚定了第三次拜访的决心。

在等待的日子里,刘备与关羽、张飞的交流也发生了变化。关羽开始主动与刘备探讨关于求贤的重要性,他回忆起之前的一些战役,虽然他们勇猛无畏,但往往因为缺乏谋略而陷入困境。他对刘备说:“大哥,我之前对那诸葛亮多有误解,如今想来,若真有大才之人,自当以礼相待。我们要成就大业,确实需要这样的智谋之士。”张飞在一旁听着,也挠了挠头说:“俺也不懂那些大道理,反正大哥想做的事,俺就跟着干。只是那诸葛亮,可别再让大哥白跑一趟。”刘备看着两位兄弟,心中欣慰不已,他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忠诚从未改变,只是需要时间去理解自己的求贤之心。为了让关羽和张飞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刘备常常与他们讲述历史上贤君与贤臣的故事,如周文王与姜子牙、齐桓公与管仲等,让他们明白贤才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

这一天,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再次踏上了前往隆中的道路。一路上,刘备的心情格外激动,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与自己携手共创大业的情景。走了许久,终于又来到了那座熟悉的草庐前。刘备下马,轻轻地叩响了门环。童子开门后,刘备问道:“诸葛先生今日在否?”童子说:“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连忙摆手示意童子不要惊醒诸葛亮,然后让关羽和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则轻手轻脚地走进院子,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立着,等候诸葛亮醒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