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齐威王治下的齐国强盛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战国风云激荡,诸侯逐鹿中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齐国于齐威王的治下,绽放出耀眼光芒,一度傲立战国初期,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崛起之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对华夏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
齐国,这片古老的土地,自姜太公受封以来,便坐拥得天独厚之利。东濒浩瀚沧海,盐渔资源取之不尽,为国家财富积累提供了天然源泉;西接广袤中原,扼守交通要冲,商贸往来频繁,尽享互通有无之益。历经岁月沉淀,齐国底蕴深厚,雄踞东方。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春秋末年,田氏一族悄然崛起,逐步掌控齐国朝政,最终完成田氏代齐这一重大变革。齐国之名虽延续至今,但其统治核心的更迭,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为后续发展埋下诸多伏笔,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齐威王初登大宝之际,所面临的局势着实险峻。彼时,环顾四周,列强环伺,各怀野心。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下,借李悝变法之东风,率先崛起于诸侯之间。其势力西挫强秦,令关中震动;南制荆楚,使江汉胆寒;东压齐国,锋芒毕露,以中原霸主自居,扩张的脚步未曾停歇,周边诸国无不笼罩在其阴影之下。赵国虽有赵烈侯时期公仲连的改革尝试,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乾坤,在与列强的纵横捭阖中,常常陷入被动挨打之境。韩国地处四战之地,犹如夹缝中的羔羊,既无险可守,又未能大刀阔斧推行变革,发展受限,自保都显得力不从心。楚国在吴起变法后,曾短暂焕发新生,却因旧贵族的疯狂反扑,功亏一篑,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沼,难以自拔。秦国偏居西陲,此时商鞅变法尚未开启,被中原诸国视作蛮夷,默默蛰伏,积蓄力量。
而齐国国内,亦是弊病丛生。贵族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广占膏腴之地,荫庇大量人口,致使国家赋税大量流失,政令下达如泥牛入海,严重阻碍齐国前行的步伐。军队方面,兵员虽众,却疏于训练,战斗力良莠不齐,装备陈旧落后,亟待更新换代。朝堂之上,阿谀奉承之风大行其道,官员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真正有识之士、敢谏直言者,却被排挤打压,难以施展经世之才。文化教育领域,稷下学宫虽已初步奠基,然因国家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尚未能充分释放其汇聚天下英才、引领学术思潮的巨大潜能,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
值此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齐威王应运而生,注定要为齐国的历史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他即位之初,并未急于求成,大张旗鼓地推行改革,而是选择蛰伏,不动声色地观察朝堂风云变幻,深入了解国情民意。他深知,欲突破困境,重振齐国雄风,必须精准洞察问题的关键所在,广纳贤能,委以重任,方可一扫齐国的颓势。
在这看似无为的蛰伏期,齐威王实则暗藏玄机。他常常轻车简从,微服出访,足迹遍布市井街巷、田间地头。他与百姓倾心交谈,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了解地方官吏的为政得失。其间,他听闻了即墨大夫与阿大夫截然不同的民间风评。即墨大夫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在任期间,亲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使得即墨地区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他为人刚正不阿,不擅逢迎上司,在朝堂之上,鲜有人为其美言举荐。反观阿大夫,治下的阿地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堪,可他长袖善舞,擅长贿赂朝中权贵,每逢述职,总能凭借巧言令色,博得诸多赞誉之词。齐威王不动声色,将这些情况默默记于心间,静候合适时机,给齐国官场来一场振聋发聩的洗礼。
恰在此时,一位名叫邹忌的贤才走进了齐威王的视野。邹忌出身齐国贵族,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且心怀壮志,对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听闻齐威王求贤若渴,毅然毛遂自荐,欲一展生平抱负。一日,邹忌以琴艺为由求见齐威王,威王欣然应允。初见邹忌,见其仪表堂堂,气宇不凡,心中便多了几分赏识之意。邹忌入坐,调弦而未急拂,转而向威王讲述了一番弹琴与治国相通的至理。他言:“琴音和谐,贵在五音相辅相成,高低错落有致,张弛恰到好处。治国之道亦是如此,需君主明察秋毫,协调各方势力,使政令畅行无阻,方能国泰民安,社稷昌盛。”齐威王聪慧过人,瞬间领悟邹忌话语中的深意,不禁拊掌大笑,当即拜邹忌为相,委以治国重任。
邹忌拜相之后,深知齐国积弊已久,改革之路荆棘丛生,任重道远。他率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将自己暗访即墨与阿地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知齐威王,建议威王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赏善罚恶,以正官场歪风邪气。齐威王深以为然,即刻下令召集即墨大夫和阿大夫入朝。朝堂之上,众臣皆以为阿大夫定会受赏,而即墨大夫恐遭惩处。然而,结局却让众人惊掉下巴。齐威王当众盛赞即墨大夫,称其为官清廉、政绩卓着,当场册封万户食邑,以资褒奖。而面对阿大夫,威王则怒目圆睁,痛斥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致使阿地百姓深陷水火,随即下令将阿大夫及朝堂上为其美言的一众官员全部烹杀。此等雷霆手段,瞬间震慑齐国朝堂,官员们人人自危,自此再不敢敷衍塞责、结党营私,齐国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清正廉明之风盛行。
在打击腐败、整饬吏治的同时,邹忌还辅佐齐威王大力推进政治制度改革,全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建言齐威王削弱贵族势力,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郡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治理,一举打破贵族对地方政权的长期垄断。为广纳贤才,充实朝堂,邹忌创立了一套完备且严谨的人才举荐与考核制度。在这套制度的推行下,诸如淳于髡这般出身低微却才华横溢之士,经举荐考核后任职于谏议部门。淳于髡常以诙谐幽默却又切中要害的言辞,在朝堂上为威王出谋划策,推动诸多新政落地实施,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使得齐国朝堂人才济济,梯队完备。邹忌鼓励官员们不拘一格,广进贤能,向朝廷举荐能人志士。对于举荐而来的人才,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以及实际政务考察,确保德才兼备,胜任官职。如此一来,齐国朝堂之上人才汇聚,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吏治的清明,齐威王将目光聚焦于齐国的经济发展。他深知,雄厚的经济根基是国家强盛的支柱。齐国东面临海,渔业和盐业资源得天独厚。齐威王果断下令加大对渔业和盐业的开发力度,鼓励百姓投身相关产业,并由国家统一收购、销售,使之成为齐国的经济支柱,既满足国内民生之需,又通过贸易出口,赚取丰厚外汇,极大充实了国库。
在农业领域,齐威王推行一系列激励政策。他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组织百姓兴修大量灌溉渠道,确保农田在旱季能得到充足水源灌溉,雨季又能有效排水防涝。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对新开垦的土地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优待,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齐国官府还专设农官,负责推广先进的农耕器具与种植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齐国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粮食产量逐年攀升,不仅实现自给自足,更有大量余粮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手工业亦是齐威王重点扶持的对象。齐国丝织业源远流长,工艺精湛,声名远扬。威王加大对手工业的投入,设立官营手工作坊,广聚各地能工巧匠,集中研发、生产高档丝织品。这些精美的丝织品不仅在国内备受贵族阶层追捧,成为身份象征的奢侈品,还远销海外,深受其他诸侯国乃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睐。凭借丝织业的蓬勃发展,齐国赚取巨额商业利润,进一步推动经济繁荣。
商业贸易方面,齐威王充分发挥齐国地处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城市。他下令降低商业税赋,吸引各国商人纷至沓来。齐国都城临淄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商业中心,城内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交易热火朝天。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交易,齐威王制定严苛的商业法规,设立市场管理官员,严厉打击欺诈、垄断等不正当商业行径。齐国新铸行的“齐刀币”,形制规整,重量统一,在各国商人往来交易中,无需再为币值不一、成色有别而费神权衡,极大提升了贸易结算效率,使得临淄城中的交易愈发频繁顺畅。在齐威王的倾心推动下,齐国的商业贸易空前繁荣,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经济强国。
经济的繁荣为齐国的军事崛起筑牢了根基,而齐国军事辉煌的铸就,离不开田忌、孙膑等卓越军事家的杰出贡献。
田忌,齐国贵族,为人豪爽仗义,喜爱赛马,且对军事兴趣浓厚,天赋异禀。一次机缘巧合下,他与孙膑相识。孙膑,乃兵圣孙武之后,师从鬼谷子,精通兵法谋略,才学冠绝当世。却因遭同窗庞涓陷害,被处以膑刑,后幸得齐国使者相助,逃至齐国,为田忌收留庇护。
彼时,邯郸城在魏军的猛烈攻势下,危如累卵,城中百姓惶恐不安,赵国军队拼死抵抗,却渐显疲态。公元前 354 年,魏国派庞涓率大军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岌岌可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深谙唇亡齿寒之理,决意出兵救援。他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奔赴赵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