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结婚日记 第43节 (第2/2页)
“尽快吧,工程最近有了点进展,就等你来做最后的推演与计算。”
“真的?”杨舒这才有些着急道:“行,回头我跟韩尚说说,尽早赶回去。”
电话那头的瘦高个推了推眼镜,眼里露出一抹笑意来。
苏榆家女儿起名叫韩琪,小名叫妙妙,是个难得的乖小孩。
这段时间跟着奶奶在家属院里,时常被杨舒抱出去走走,有时候会到保育院里看看其他小朋友。
几次下来被人摸到了规律,杨舒碰到钱梦芸的次数就多了起来。
听眼前的女同志说着当初跟自家儿子认识的经历,恩师家门前的榕树下,青年男女的邂逅,连偶尔落下的树叶都充满了诗意。
若不是造化弄人,想来现在应是另一番际遇。
钱梦芸心里不无遗憾的想,苏榆所拥有的一切都像是从她手里抢来的,杨明村越是不如人意,她婆婆越是尖酸刻薄,钱梦芸心里的悔就越发的藏不住。
杨舒:?
同志你说的那个曾经跟你花前月下的人真是我儿子?
“是吗?以前都没听韩尚说起过。”杨舒想略过这个话题。
钱梦芸一副跟韩尚很熟稔的表情:“他就是那样,从不跟人提及这些。”
“哦,我记得当初他刚跟小苏处对象的时候,就曾打电话告知过我们这件事,说是遇到了合适的人,想以结婚为目的处对象,头一回听他这么说,我和他爸爸当然不可能反对,何况苏榆还这么优秀。”
杨舒眨眨眼,轻轻晃着孙女,还非常好奇的问:“我也是刚回来没多久,光听人说苏总工多厉害,还不知道苏榆具体发明了哪些东西,要不钱同志跟我说说,你肯定知道的一清二楚。”
噎的钱梦芸说不出话来,又不能违心说苏榆那些发明不算什么,后来再不凑过来找她搭话。
吃过晚饭,苏榆在屋内洗澡,韩尚抱着孩子出去串门,被杨舒拉到家属院里,小声问他钱梦芸是怎么回事。
“谁?”韩尚有点懵。
“就你们斜对门那家小媳妇。”杨舒心里的疑问散了一半。
“杨明村媳妇,她怎么了?”韩尚不明所以。
杨舒却是突然笑了,儿子没有哄骗自己的必要,那就是姓钱的女同志一厢情愿,害她白白担心一场,怕这事捅到苏榆面前,惹的两口子再生气吵架。
“没事,你只记得理她远点就行。”杨舒摆摆手,嘱咐儿子。
到底是没等到孩子百日,杨舒被一通通电话催的回了研究所,孩子九月九重阳节生的,她一直待到腊八才启程,小韩琪刚好满三个月。
把奶奶送走,妙妙小朋友有些不太适应,眼睛骨碌碌还一直寻找,只在保育院里待了一天,就学会了翻身找人。
苏榆半上午的时候去喂奶,小家伙像是认出了她,啊啊着伸手要抱抱。
孩子一多就吵闹,一个哭个个哭,两个保育员忙的不可开交,哄了这个哄那个,大冬天的愣是急得出了一头的汗。
苏榆喂了孩子,等了一会果然尿了,又给孩子换了尿布才走。
“说起来还是苏总工家的这个最省事,只有尿了才哼哼两声,你给她换了立马不闹腾,不像李小莲家这个,怎么哄都是哭,有时候都想把她扔那不管了,这孩子恁气人。”年轻点的保育员扶额伤脑筋的说。
“忍着点,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人家把孩子送来了,咱就得给看顾好,这样才对得起拿的这份工资。”年龄大些的那个劝着道,她生了两个孩子,对于照看孩子颇有经验,早已经见怪不怪。
杨舒一走,一家三口的日子恢复正常,一个带孩子一个做饭,搭配着干活倒也不算忙乱。
腊八这天晚上,韩尚终于从地铺搬回了床上。
素了将近一年的人,今晚终于让苏榆体会到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第55章 婚后三七
苏榆有时候觉得, 五十年代被评为建国后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完全不过分。
刚摆脱了压迫与不公的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有着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没有房子和车子的压力,房子不够住了厂委和工会会想办法,吃住都在厂里, 也没有徒步几十里上班的奔波。
尽管生活依旧不算富裕,餐桌上也不是顿顿能吃上肉,但这种现世安稳却成了常态。
苏榆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女人孕期的时候男人根本没地方出轨。
就连斜对面杨明村,在钱梦芸怀孕的时候或许动过花花心思, 但在家属院绝对没有这种思想生根发芽的土壤。
组织是真的什么都管, 没对象给你介绍对象,没有住处,费尽心思建家属院,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如果思想出现问题,组织也绝对会处置你。
去年年底就处置了一个在媳妇怀孕期间和附近村里寡妇勾搭的工人, 这个年代对于乱搞男女关系绝对是零容忍。
男人的热情太过浓烈, 苏榆有些承受不住, 脊背与衣柜之间只隔着一层单薄的睡衣。
身前是男人热情似火的身躯, 身后是冰凉的柜门, 苏榆宛若陷入冰火两重天的精灵,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徘徊。
“快点,等下孩子要醒了。”苏榆喘着气推他,双腿被架空。
从书桌到椅子再到衣柜,足足好几个小时, 每次都是刚一结束过了一会又斗志昂扬,到底是顾着孩子,跳跃的一双白兔即便晃的人眼晕,也只是被人点到为止的采颉了一两次。
“小苏你忙不忙,要不要去看看孩子?”小林把昨天的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整理好,抬头见苏榆正趴在桌子上,像是有些疲惫。
苏榆猛的坐直,看表已经九点半,便和小林一起去了保育院,到那边时,已经有几个过去喂奶的女同志。
“苏总工昨晚是不是加班了,怎么瞧着没什么精神?”有眼尖的女同志一眼看出不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