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上天折鞭 (第2/2页)
其实李蔚自就任江州太守,就奉刘禅密令寻找钓鱼山了,在请教了当地樵夫、渔人、猎户之后终于找到了钓鱼山,钓鱼山得名于当地的一则民间传说: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逃到山上避难的灾民饥饿难耐,此时一位巨人从天而降,立于山顶巨石之上,手持长竿,从山下江水中钓起无数鲜鱼赈济灾民。人们感念巨人救命之恩,将山顶巨石称作钓鱼台,这座山也因此得名钓鱼山。
李蔚亲自乘船到钓鱼山巡视,见钓鱼山三面江流环绕,仅东侧与陆地相连。巨大的钳形江流,构成了一道长约20公里,江石峥嵘、水情险恶的天堑,陡峭的山岸和开阔的环境,又为这个并不算高的台地平添了“倚天拔地,雄峙一方”的险峻之势。立刻回信给成都刘禅,刘禅大喜,密令永安李俊带兵一千来助李蔚在山上安营,此事极为机密,朝中除了向宠无人知道,甚至李蔚都没有把这个计划告知关银屏。从那时起,李蔚在钓鱼城屯兵积粮,建立江防要塞,并按照刘禅特意嘱咐的在山上挖泉凿井以为长远之计。
当然严格的说,一则钓鱼城属于秘密修建,未敢像南宋将领一样大张旗鼓的开发,二则刘禅只是把钓鱼城当做一个保险,确实没想到竟有真能利用之日。大量的江州物资还是主要支援了北伐前线。从邓艾打入蜀中开始,李蔚加强了钓鱼城建设,把大量武器粮草送上钓鱼山。还加派了数百民夫帮助李俊筑垒。再到收到张星彩成都转来的刘禅圣旨,那更是动员江州全员百姓参与钓鱼城修建,并把蒋琬等文官,太子公主等都迁入钓鱼城要塞之中。让蒋敬统计钓鱼城具体容纳军民人数,并把部分江州百姓提前转往南中。
如今的钓鱼城里,连太守官衙都建成了,李俊原带来一千人,再加上征召百姓中两千新军。共三千人。据蒋敬估算粮草可供两年。加之山上自有水井,即便敌军投毒也无法切断水源。而李蔚还不满意,让百姓索性在城上空地屯田做久守之计。
月英慢慢把此事一说。银屏笑道:“好个李蔚,这样的事偷偷瞒着我,看我见面怎么收拾他。”大家都笑,这才放心的开始了庆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