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日:从地雷战走出的开国女将士 (第2/2页)
1947年,于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她介绍三位同志参军入伍。而一说到参军,于老的脸上便露出欣慰的笑容,似乎这对她来讲是最自豪的事情。不久,于老调入东海弹药厂工作,继续从事弹药生产工作。在一次搅拌炸药粉末时发生了爆炸,于老的牙齿当即震碎。“我很早就带上假牙了,这是工作难免会有牺牲。”于老说,她虽是女子,可是革命不分男女,自己并不后悔从事比较危险的弹药生产工作。后来,于老一直跟着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并继续南下,直至全国解放。
抱着孩子去上学
1954年4月8日,于老被分配到淄博参加工作,后调入六机部四八一厂任科技情报员。1955年,于老考入济南职工学校。而当时,于老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为惊讶的事情。“学校录取时,俺家老大刚刚2个月零9天,正是需要喂奶的时候,而学习又是很迫切的事情,我就带着他就济南上学了。”‘带着孩子去上学’,这在今天都会是条爆炸性新闻,可想当时的人们的反映。
而刚到学校报道,于老就受到了责难,“当时一位教职人员到我们班上去问‘听说一个同学今天带着孩子来上学了’,‘对,就是我’我刷的一下就站了起来。”面对老师的不友好寻问,于老并不畏惧。“那位教职人员让我做个选择,要么选择孩子退学,要么选择上学而把孩子送回老家。”在这个两难的选择面前,于老据理力争,最终与学校达成协议。“最后,学校给我租了房子、置备了过冬的炉子,还帮我找了保姆,而所有费用由我来承担。”对于这个结果,于老很是满意,在长达一年的学习中,于老就这样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没有耽误学习,顺利毕业。不得不说,是于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让她两者兼备,留下一段佳话。
军人世家儿女孝顺
在2007年出版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中》,于新日老人的名字赫然在册。老人是军人,同也嫁给了军人。老人的女儿、儿子都参军入伍,支持国家军队建设。老人说,把孩子们送入部队不仅是对他们的锻炼,更是一个军人家庭应该做的。如今,老人的孙子、外甥也都遵循先辈的足迹,参军入伍,一家三代坚持报效国家,让我们看到这个家庭对国家、对军队的忠诚和奉献,从此也可以看出老人对军队深厚的感情。
如今,老人身体不错,精神爽朗。女儿远在银川,已是团级干部,虽然远在银川也总是打电话慰问母亲,并且一年一次坚持回来看望。另外两个儿子,都在淄博,定期回来照看母亲。于老给我看她的全家福照片,一家人其乐融融围绕在老人身边,让我煞是羡慕。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老人在晚年迎来了人生的幸福。而老人的精神也如金色的太阳般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12年赵雪崔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