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产业园区 (第2/2页)
“若是强行设置村镇,只恐户籍管理混乱,然而造成麻烦。”
“所以,倒不如在原有户籍之外,另设户籍,随时根据人口流动进行等级更改,与赋役户籍并行不废。”
“另设户籍?”
长孙无忌,顿时微微皱眉:“你的意思是,如永嘉之后的流寓江东士人一般,分设黄籍白籍?”
黄白籍?
李晟顿时明白了孙伯伯的意思。
黄白籍,是指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士人为避南下胡人的锋芒,纷纷携家带眷迁往江东居住。
当时主持江东政局的琅琊王司马睿,为争取南下中原士人的名望,以图日后登基称帝,便将南下的中原士族极其携带的大量人口进行安置。
为了区别于本地的江东人口,便在本地的户籍的黄册之外,另用白册编造户籍,因此有黄白籍之称。
但随着时间推移,南下中原士人逐渐定居,而这些士族也开始使用黄白籍做手脚,隐瞒麾下田土丁口,以至于户籍赋税混乱不堪。
南朝历代花费了很大力气,经过多次土断后,才逐渐废弃这种双重户籍管理制度。
但即便如此,等到隋文帝统一江南后,却依旧查出了很多被隐瞒的人口。
甚至隋末动。乱,那些所谓的不少“义兵”,都是各大家族隐藏起来丁口部曲。
李唐皇室,正是借助了这种力量,才能一举鼎定中原。
可想而知,这种双重户籍制度,会给朝廷带来多大的隐患。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朝廷肯定不会通过这个建议的。
“孙伯伯,我这个双重户籍,并非是黄白籍那样的。”
李晟连忙解释道:“这套办法,其实是对百姓的身份进行划分。”
“身为国家赋税、兵役人口的百姓身份,依旧登记在国家原本的户籍上。”
“但当这个百姓来到工场打工的时候,则附带了一个工人的附属属性。”
“如此一来,两者并行不悖。”
“一名百姓,既是国家编户齐民的人,同样也是工场工人。”
“一旦离开工场范围,则自动失去工人身份,转而只
剩下编户齐民这一种身份。”
“如此一来,户籍制度又怎会乱呢?”
“就好像,农户除了在国家户籍登记以外,不还得在家族族谱中记录吗?”
“这是一个道理。”
李晟所言的这种制度,后世早就习惯了。
户口本和身份证,并不影响你还有暂住证、学生证、工作证……哦,还有绿码。
而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成长,人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诞生更多的不同属性。
通过这种多重身份管理,才能更方便人进行,也更方便参与社会工作。
“哦?你的意思是,这种工人户籍,是临时身份?”
长孙无忌头一次听说还有种办法,顿时来了兴趣。
“其实这也不能算户籍,准确点叫工作证。”
李晟解释道:“而持有这种工作证的人,则可以在工场中打工,赚取相应的工资。”
“而农忙的时候,这些工人取消登记,各自回去农忙。”
“这样一来,既不耽误农时,还能赚钱。”
“而这种可以临时打工的地方,压根不必专门设乡镇。”
“而可以专门设立: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