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招贤令 (第2/2页)
应天府内,朱国瑞颁布《招贤令》,其中明确指出: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
很快,破虏军治下府县的大街小巷都帖满了告示。
这些告示在民间激起巨大回应。
自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只兴办儒学和半官方的书院,却不开科举。儒学自此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儒士也被彻底边缘化。
直到元仁宗元祐年间才重开科举,将理学变成官学。但同时,蒙古统治者坚持以蒙古文化为本,不断排斥打击汉学。
因此,儒学和儒士边缘化的处境并未改变,大多数只能从事吏员和教官等卑微的官职。打击汉学最严重的时候,儒士竟然和乞丐并称为“九儒十丐”。
《招贤令》一出,所有儒士重新看到曙光。虽然他们之前也对破虏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成见。可当官总比教书香啊。
更何况,破虏军与其他红巾军不同。不杀官长、不捧明王,不念弥勒佛号,轻易不会破家灭门;就算是收缴地主的土地,也用得是比较温和的劝商手段。
读书人忽然发现投奔朱国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如果这位吴国公能够夺得天下,嘿嘿……
很快,各州府县的衙门前就聚集了大量前来求职的文士。当然,也有不少江湖好汉前来从军,希望能谋个出身。
应天府内,刘伯温和宋濂请来了好友叶琛和章溢。李善长请来了王恺、季汶,周颠推荐了王冕、胡深……
领兵在外的胡大海送来范祖干、叶仪,卞元亨推荐了许元、叶瓒玉、胡翰,卞金花说服吴沉、戴良、吴履……
一时间,朱国瑞的手下人才济济,所有州城府县都配备了相应的文官。
稍后,刚刚调往徽州的邓愈亲自护送休宁隐士朱升前来。
对于这位老先生的到来,朱国瑞欢迎之至。
原因无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创作者就是朱升,是名难得的治国人才。
见吴国公亲自出迎,朱升以竹杖触地,替代自己行了叩首礼。
“国公的九字真言,老朽已经听闻。不得不说,您是真正的人中龙凤。”
朱国瑞老脸一红,连忙拱手道:“允升先生肯定早已总结出这条成功的道路,只是本公提前抛出罢了。”
朱升微笑摇头道:“国公此言缪矣。老朽虽同有此想,却只字未曾透露。国公何需自谦!”
“听说是您冒死劝降徽州留守的元帅福童,本公还要为徽州百姓表示感谢!”朱国瑞深施一礼。
朱升连忙侧身避开,微笑说道:“徽州主力已尽皆折损于太平,老夫只是怕百姓无辜丧命,值不得国公一礼。”
二人又在城门寒暄几句,朱国瑞热情地领着老先生进入国公府。
人说“家老一老胜过一宝”。朱国瑞府中现在有李习、施耐奄、范常、秦从龙、沈万三等一众老者,应该算得上是珍宝满箱了。
就在众人兴高采烈之时,降将马世熊却给他送来了一个甜蜜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