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去往梁县 (第2/2页)
第二日大早,楚锦山早早就起了床,童生试没有正规科考那么严肃,一考就是三天,童生试只有一天,但这一天从楚锦山进了衙门都会是封闭的状态,早上又没有时间吃早饭,楚锦河听沈先生提醒过,早早帮楚锦山备下了一食盒易消化的食物,垫肚子的糕点和水都有。
楚锦河原本以为她与楚锦山出门已经够早,到了衙门门口时,才发现衙门门口早就来了一堆人,每个人都身穿文人长衫,有的有家人陪同,有的有下人陪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都是少年年纪,到没有楚锦河听说的什么两鬓斑白还要考的学生。
不过想想也是,这只是科考最简单的童生试,张老大当年考上童生也不过十七八岁。
衙门的大门还未打开,许多学子门都在聊天,能到这里来的都是读书人,读书人本就很容易自成一派,没一会,楚锦山就在这群人攀谈的如鱼得水。
楚锦河插不上话,干脆就在旁边靠着柱子发呆,倒是有不少也跟着插不上话的学子亲人和她搭话,楚锦河礼貌的点头,不多说话,就默默听他们讲。
这些读书人里,很多都想当年的张家一样,举一家之力供养一个孩子读书,楚锦河听了一会,就被这些人嘴里的期盼惹得感触颇深,一个寒门要出一个有出息的学子,的确是太不容易了,对比大户人家从小各种老师的培养,寒门子弟从开始就要有双倍的天赋,和百倍的努力,这些还只局限与学问上的,后期还有眼界与性格都是要补上的。
楚锦河心想,要是三房没有分家出来,一辈子被老宅压在下面,楚锦山是不是连寒门学子都做不了,只能怀揣梦想归于平庸。
在楚锦河深思的时候,衙门的大门终于打开了,里面的衙役鱼贯而出,在衙门口排成一排。
有的衙役把来陪学子与考试无关紧要的亲人和下人都驱赶开,只留来考试的学子们排成长长一条。
衙门门口立着一张桌子,一个师爷打扮的人坐在那,手持毛笔登记每个人都身份。
来科考的学子都要有本地县衙开出的身份凭证,还要出示三封推荐书,分别要三个秀才以上,并且在官府有记录的的读书人推荐,最后还要学子所在乡里的里长和村长的手印,才有考试的资格。
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人最重名声的原因,你若是在乡里周围名声不好,品行不端,你就拿不到里长与村子的手印,跟不说拿到最重气结的秀才们的推荐信。
三房在乡里从来是与人为善,里长和村长的手印来的很轻而易举,三封秀才的推荐信分别是沈先生和程老爷子,最后还有楚锦山以前在上河村程氏学堂教他的先生。
楚锦山递了这些必要的文书,那师爷眼睛猛的一亮,抬头看楚锦山道:“你这后生倒是了不得啊,居然还有位入过殿试的进士老爷与你做保。”
楚锦山一愣,知道这位师爷说的八成是沈先生,沈先生曾与他闲聊是透露过他以前是进士出生,只是楚锦山没有想到沈先生还曾面见过皇帝殿试过。
能殿试的读书人那一个不是每年科考数以万计的读书人里脱颖而出的,楚锦山小小惊讶了一下,不好多说,只是笑了笑。
师爷摸了摸胡子,能是一位两榜进士推荐的学子,学问定是不差,日后怕是也有大出息,他和善的笑了笑,递给楚锦山一块木牌:“这是你进去考试的名牌,你按照上面标识的数字找位子坐。”
楚锦山接过名牌,弯腰谢过,快要进门时,他回头看向楚锦河。
人群里楚锦河不想别的来陪考的人一样嘈杂,她安安静静站在哪儿,见楚锦山回头望她,用口型说道:“别紧张。”
楚锦山嘴张了张,最后抿住嘴唇,释然的笑了笑,大步进了衙门,阿雅说的对,没什么好怕的,他大半年的苦读就是为了这一刻,这里正是他发挥实力的战场,只求无愧于心。
等人全部进去,门口已经堆了一堆被搜身扔出的东西,这个时代对科考很严格,进去前不论你的身份多大,都要经过搜身,以免夹带作弊的小抄,别说小抄,多余与考试无关紧要的东西都不能带。
这还只是童生试,楚锦河听说正规科考乡试和会试在进考场前,衣服都要脱光了检查,只要发现有带字的东西,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