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辞旧迎新,醉酒作诗,偷的半日浮生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大魏读书人!
守仁学堂。
一件件东西正朝着侯府搬去。
书房内。
许清宵则静静构思着破局之法。
大魏文宫不可能这么快离开,女帝昨日才抖的天威,而且直接说出大魏文宫要脱离的事情,已经让百姓们有所提防了。
这个节骨眼,大魏文宫想要脱离,不被大魏百姓骂死都有鬼。
朱圣一脉肯定不怕百姓辱骂,许清宵换位思考一番,就知道朱圣一脉在想什么。。
用时间来洗刷这一切。
只要尽可能的降低影响,以及找好各种理由,脱离之后,沉默一段时间,没事的时候做点好事,等百姓们逐渐接受之后,继续搞事。
这种手段很简单,也很直接,就好像一些做了坏事的人,面对舆论压力,往往都会退出视野,然后捐赠钱财,做一些正能量的好事。
等骂声小了,再继续出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结合女帝所说,许清宵将大魏文宫脱离的时间,设置在三个月左右。
不算太快,但也绝对不算慢。
女帝与朱圣一脉已经彻底撕破脸了,既然脸都撕破了,也就没必要继续待着。
当下。
许清宵在宣纸上落笔。
【文宫脱离】
这是目前来说,头号大事,文宫脱离所带来的坏处,比许清宵想象中要可怕与复杂。
国运下降,女帝命在旦夕,大魏苍生,面临无数天灾人祸,妖魔出世,祸乱大魏。
光是这三个因素,便让人头疼不已啊。
即便是保住了女帝的命,可能也会出乱子,国不可一日无君,只怕那个时候,各地藩王直接动手了,而自己想拦也拦不住。
总不可能让国家没有君王吧?
所以必须要选择一位王爷继承大统,不然也不像话。
可许清宵可不愿意伺候别的皇帝,好不容易和女帝关系走近,大家彼此之间也没有隔阂,做到了无数臣子都想做到的君臣同心。
现在又换个皇帝让自己来?许清宵不干,真要到了这个时候,他直接离开,退隐山林,压一压异术,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能过几年过几年。
没道理辅佐新君。
而天灾人祸更麻烦,水车工程再厉害,也架不住地震,海啸,洪灾,还有什么蝗灾,大旱,瘟疫,这些东西加进来,估计自己直接炸掉。
到时候都不需要敌军冲进来了,大魏自己先折腾死两三成,各种内供不足,粮草之类,
你争我抢,根本不需要敌国想办法搞事。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若搞的满目疮痍,敌国还真不想进来。
进来做什么?善后工作?救苦救难?
至于这个妖魔乱世,也没什么好说的。
无非是雪上加霜罢了。
本来只以为文宫的作用,是一种精神象征,却不曾想到的是,影响如此之深啊。
而想要破局,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
成圣。
是的,只有成圣,哪怕是半圣,也可以扭转战局,而且不是简简单单的扭转。
是彻底的扭转。
朱圣一脉有没有圣人?
肯定是有的。
许清宵用脚指头都猜得到,只是这种半圣,估计就是吊着一口气活着,可自己呢?如若当真能在文宫脱离那一日成圣。
一位二十岁的圣人,这是何其恐怖?
天下各大势力,又会如何看待自己?
而自己就有真正的底气,与朱圣一脉叫板了。
你有天下九成读书人是吧?
那行,我从这一代和下一代开始抓起,我至少能活两百年,按照二十年一代读书人,我活着的时候,就有十代心学读书人。
万一我又突破境界,成为了亚圣,甚至是成为了文圣,你们朱圣一脉拿什么跟我斗?
请朱圣复活吗?
当真朱圣复活,第一个就要劈死你们这帮不仁不义的家伙。
许清宵可以笃定。
一旦等自己真正踏入圣道,哪怕是半圣,自己便可以削朱圣一脉的文气,代替朱圣惩罚这帮狗东西。
想想看啊。
削朱圣一脉所有读书人的才气。
曹儒等人的表情,又会是怎样的精彩?
只可惜啊,只能想想,真的只能想想啊。
“圣道,太难了。”
许清宵虽然落笔,但对于圣道,许清宵的确有些束手无策。
重新明意,重新立言,重新著书,重新知命。
这实在是太难了,自己推翻自己的想法,树立一个更加与众不同的思想。
而且既有保持本心,不能改变心意,又要比之前的好,这就好像你考试拿到了满分,接下来你还要继续超越自己一样。
怎么超越?追求极致的细节,每一个字必须要大小一样,字体端正大气,而且每一个回答都必须要在回答正确的前提下,用最精炼最简洁的描写。
不然的话,你怎么
超越自己?
而且还要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自己已经把天下读书人给得罪了一遍,不说朱圣一脉全部厌恶自己,或许有一些读书人还没有那么迂腐。
可最起码七八成是不会支持自己的。
今日废掉百万读书人才气,这百万读书人回去以后怎么骂自己,许清宵都没啥好想的。
还指望天下读书人帮自己?不害自己都要烧高香了。
摇了摇头。
许清宵长长叹了口气。
成圣之事,现在不能去想,越想越觉得困难,纯粹是浪费时间。
索性,许清宵将这件事情,放在一旁,至少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一切还有机会。
文宫脱离之事放在一旁。
许清宵继续落笔。
【国运】
是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国运之事。
通过女帝所说,许清宵大致也明白了国运的重要性了。
中洲有仙物之根,中州龙鼎,化为山河国运。
所以在中州内,一旦有人建国,就会形成国运,无非是起初的国运十分虚无缥缈罢了。
而国运的好处,最基础的便是保证你国家年年丰收,风调雨顺,不会动不动有什么大灾大难。
如若发展成为王朝,就会形成国运之鼎,就可以稳定江山气运,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大的灾祸了。
纵观古今往来,大部分的国家,除外敌和脑子有问题以外,大部分的国家,都不会因为资源问题而被灭国。
无非就是百姓吃的少一点,穿的差一点罢了,但只要有一口吃的,百姓就不会造反,也没人会去造反,毕竟你当皇帝了,国家就能发展起来?
每一个国家或者是王朝灭亡,都离不开‘天灾人祸’,譬如说蜀郡一代,是大魏的粮仓之地,如若来一场二十年的大旱。
看看大魏会不会乱。
粮食短缺,马上引起市场恐慌,回头粮比金贵,有钱人屯粮,穷人饿死,民生怨道,最后怪谁?还不是怪皇帝和朝廷。
来个有心人挑拨挑拨,没事都能给你整出点事来。
这也是顾言为什么一直掐着钱不放了,因为一旦有真正大型的天灾人祸,所需要花费的银子,不计其数,百万万两白银,都能给你吃干净。
当然这种级别的灾祸,千年难逢而已,但大魏国运若真的溃散,也会引起极其不好的影响,顾言也时时刻刻再防备。
而大魏王朝自北伐之后,还能坚挺下来,最起码还能苟延残喘,就是因
为国运还未散。
国运这一块。
许清宵的想法倒也简单,文宫脱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天灾人祸,这也是无法阻挡的事情,而眼下要做的事情就是两点。
屯粮,除恶。
只要有粮食,即便是发生了大灾祸,最起码还有粮食吧?最起码能吃上一口饱饭吧?
百姓们也不会直接暴怒,多多少少会给朝廷时间。
所以粮食这一块,必须要抓紧了,而且要死死抓住,并且广屯粮。
“让异族国将所有存粮一半送到大魏。”
“国库开支一笔银两,收购各地富商手中的粮食。”
“挖地下粮仓,严格进行存粮保护,各地都放置好,做好随时应对灾祸准备。”
许清宵将这些全部写了下来。
“水车工程第一批粮产已经收割了,这几日应当会送到朝廷来,这也是一笔海量的粮食。”
“至于除恶,让刑部加强各地郡府县,务必要彻底除恶干净,至于妖魔,敢来就杀。”
“这些妖魔也不敢直接乱来,起初应当是试探,所以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不惜一切代价,斩杀妖魔,让他们忌惮。”
“这样也可以稳定局势。”
许清宵笃定这两个主意。
一个就是屯粮,一个就是除恶了。
这两件事情,完完全全是为了更加稳固国运,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大魏文宫脱离所带来的影响。
可思来想去,许清宵都明白一个道理。
还是不够。
这个是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大魏文宫脱离所影响的国运,是人力不可及之范围。
你在如何逆天,也很难更天斗啊。
想想王莽和刘秀,几十万精锐大军打不过几万普通将士?
你大军再猛,陨石砸过来,你怎么玩?
说来说去,还是要成圣啊。
许清宵将笔缓缓放下。
因为越想越有一种无力感袭来。
让自己束手无策。
但许清宵也明白,不管如何,自己还是要尝试的搏一搏,最起码事情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余地之时,自己就更不能犯错了。
“朱圣一脉。”
“若吾成圣,尔等所作所为,吾定当以十倍偿还。”
许清宵心中咬牙。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无助和无力。
因为这一次许清宵不是跟人斗
,而是跟天斗。
很快。
许清宵又捡起笔来,写下一些东西,随后让人将内容秘密送到陈正儒手中。
不管怎么样,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而就如此,转眼之间,一天的时间过去了。
整座守仁学堂已经被搬空了,全部搬到了侯府之中。
望着空空如也的守仁学堂,许清宵不由长长叹了口气。
许清宵没有前往侯府。
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学堂当中。
倒也不是琢磨着什么,而是独自一人静一静。
细细想来,自己穿越至今,也已经有九个月了吧?
三月四日,穿越而来的。
不知不觉就过了九个月。
认真想一想,这九个月的时间,自己一路可谓是无比艰苦啊。
异术之灾,自己开局只有十二个时辰活,为求活命,修行异术,牵扯上了白衣门,招惹到了程立东。
而后入了南豫府,聚会上念下千古名词,算是第一次扬名,随后府试之上,更是写下安国策,因不知朝廷情势,被女帝说成是论圣之言。
新学之术,导致惹来大魏文宫一些人的不满,紧接着又惹来一些是非,害的一些无辜之人遭到牵连,要发配边疆,甚至斩首处置。
为无辜之人伸冤,自己怒怼严磊,更是牢中明意,懂得知行合一。
入朝堂,闹刑部,斩郡王,杀番商,才镇十国,废大儒,平内乱,灭天地大儒。
每一件事情,都让大魏上下惊动,任何一件事情随便放在一人身上,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可当所有事情放在一个人身上时,就莫名显得有些神话了。
而且前前后后,也才不过九个月啊。
九个月,对于很多正在备战科举的读书人来说,可能弹指之间就过去了。
而对自己来说,这九个月过的比以前九年还要漫长啊。
砰砰砰砰。
也就在许清宵静静沉思之时。
街道之外,传来了各种爆竹声。
子时已过。
武昌二年到了。
新的一年来了,整个大魏京都,不少地方都响起了爆竹声。
正月十五是过大年的时候,而今日是迎新节,再加上昨日册封大典,所以京都早已经挂满了红灯笼,家家户户都显得无比喜庆。
百姓们不会想太多的事情,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在他们眼中,无非就是讨论出个对错,然后便
当做谈资。
或许有人知晓要发生什么事情了,但大部分人还是一如既往,迎接着新年到来。
许清宵缓缓站起身来,听着爆竹声阵阵响起,莫名之间,他想出去走一走了。
散散心也好,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也好。
眼下烦心的事情太多了,一直这样也没有意思,与其紧绷着一根神经,倒不如尝试性放松下来。
或许有不同的收获。
走出守仁学堂。
街道当中,到处都是鞭炮声,这种大日子,许多孩童都不用早睡,尤其是放鞭炮。
一串鞭炮打完之后,散落在地上还有不少小鞭炮,一些孩童拾取着小鞭炮,手中拿着一根点燃的香,将小鞭炮点着后直接一丢,然后一群孩子捂着耳朵跑。
胆子小点的负责捡鞭炮,胆子大一点的就负责点鞭炮,显得无比喜悦。
大人们站在自家院子里笑呵呵的聊天,妇女们温着酒,照顾着孩童。
有些人看到许清宵后,更是激动无比地喊道。
“许侯爷,迎新如意啊。”
他们十分激动,毕竟看到了许清宵,这位大魏新侯爷,也是大魏新的天地大儒。
甚至有些人看到许清宵后,更是带着自己孩子,来许清宵面前磕了几个响头,喊着迎新如意。
“各位也如意,孩子照顾好,莫要有什么闪失,注意鞭炮,别伤着了自己。”
看着周围涌来的人,许清宵露出笑容,同时也不忘告诫这些大人们,将孩子们照顾好来,不要出什么差错。
许清宵如此随和与儒雅,赢得了不少百姓的称赞,虽然他们本来就对许清宵充满着好感,但不妨碍他们更加赞赏许清宵。
越过一条条街道,过来贺喜之声络绎不绝,一般都是有人主动过来打招呼,然后接二连三更多人过来了。
毕竟看到这位侯爷如此随和,也自然想要过来问个好,混个脸熟。
甚至有些人邀请许清宵到他们家吃一顿迎新饭。
大魏过年的习俗就是这样,子时一过,做好一顿饭,而且菜肴丰富,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全部拿出来。
图个吉祥,希望新的一年,以后天天能吃到这么好的饭菜佳肴。
面对大家的热情,许清宵也一一委婉拒绝。
“许侯爷,我家刚生了孩子,我们这边有习俗,生了娃,当爹的第一个见到谁,就找谁赐个名。”
“还望侯爷不嫌弃,给我家娃取个名字。”
也就在此时
,一户人家的男主人走了出来,看到许清宵后,直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恳求着许清宵给他家孩子取名。
周围不少人看着,一时之间满是羡慕,同时也无比好奇地看着许清宵。
“今日是迎新日,用此名有些不太好,就叫辞旧吧。”
许清宵想了个还行的名字,迎新辞旧嘛。
后者一听,当下激动无比地朝着许清宵磕了三个响头道。
“多谢侯爷,多谢侯爷。”
“孩他娘,孩他娘,许侯爷给咱家孩子取了个名,叫做辞旧,我老苏家祖上积德了,祖上积德了。”
兴奋之声响起,后者激动的回到家中,声音洪亮。
周围的百姓们,一个个羡慕的眼睛都直了,恨不得自己马上生个孩子出来。
毕竟堂堂大魏平乱侯,古今往来最年轻的天地大儒亲自取名啊。
“各位如意了。”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许清宵朝着两旁微微拱手,笑了笑后,继续前行。
他朝着西街走。
现在夜市正开着。
说句实话,九个月来,许清宵愣是没逛过大魏京都的夜市,也没有正儿八经参加过什么聚会,或者是游玩。
自从来了京都后,一件又一件事情,接踵而至,每一件事,都让自己苦思不已。
每一件事情也都让自己没有时间去体验体验这大魏京都的好。
眼下,许清宵将所有的烦心事抛之脑后,反倒显得无比轻松,脸上的笑意,也莫名多了不少。
哪怕是只是看看大家吃吃喝喝,孩童们玩耍,许清宵都莫名觉得很开心。
不知不觉中,许清宵莫名感悟到了什么,只是这种感悟在脑海当中一闪而过。
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但很快,一道轰声响起。
伴随着便是一些骂声。
“你们这些娃子,在这里炸牛粪,吃饱没事干啊,信不信我去国公府告你们状啊。”
“怎么这么大的动静啊?又是你们这帮孩子,炸的满地牛粪。”
“这帮孩子,算了算了,迎新节,就别骂了,不吉利。”
一些声音响起,不过也只是抱怨几句,到没有人跟孩子计较,而且这个节日,一般也不会骂人,都不吉利。
可顺着目光看去,顿时之间,几个熟悉的人影出现了。
是李范几人。
安国公的孙子,二三十个人,聚集在一起,脸上满是笑意,有几个孩子身上都沾惹
上了牛粪。
当真是皮的没话说。
“许先生?”
“是许先生。”
“许先生。”
不过很快,这帮倒霉孩子看到了许清宵,一瞬间开始呼喊起来了。
自从守仁学堂开了以后,这帮熊孩子就聚集在守仁学堂上学。
许清宵没怎么管过这帮熊孩子,主要还是因为没时间啊,所以让陈星河以及学堂内的其他学生来管教他们。
陈星河等人的传教方法倒也简单,就是跟普通夫子一样,故此这帮熊孩子每天上课就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