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西海固漫记》读后感 (第2/2页)
文中写到一位阿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锦句,我笃信这样的精神,也遗憾于这种精神的遗落,只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奉献。文中也写到穆斯林女性的美,以一名女阿訇为线来阐述回族女性的风貌。在我看来,回族女性最美的出场方式就是以最传统、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服饰展现在众人眼前,让人肃然起敬,不敢亵渎。
如果说当初的《心灵史》是一根刺,直插每个读者的内心,足以使人投入到苍凉的大地和浓烈的信仰中。那么现在的《西海固漫记》可能是一面镜子,它不停地告诉我们正在失去什么,再一次审视贫寒之地劳动者的信仰之力。可能没有《心灵史》那样让人压抑和深沉,但也有些许美好的东西勾起回忆。
有些时候我倒觉得民族的信仰之力并不是单纯的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式的信仰。哲学又或者是一种玄学,它在一定意义上启迪着未来将要生的事。而很多现世之物,也多在预言之中存在,只是换了个模样,变了种形式。就像人的灵魂与肉体来自天地,终要归于天地,然后又是一个轮回。
从现代文明建设的意义上来说,西海固正在走向新的高度,但从民族信仰上来说,西海固正在经历她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些人,一个民族,一种信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无论这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多么根深蒂固,终究难以抵挡外来事物的涌入,物欲将在没有天敌的世界里泛滥,在失去信仰、丧失灵魂的躯体里茁壮成长。也许有一天,西海固将失去她最后的神秘,沦为天地间的一块弃石,也便不会再有西海固这个词了。
我不知道外人会如何来看我们这个民族,也不知道他们对我的民族有何种误解。同是华夏儿女,只是人们习惯了用有色的眼镜看无色的世界,那世界便精彩了、多样了,也便有了各色人等、各色想法。西海固依旧是曾经的西海固,只是西海固坚守着的精神、传统、信仰、风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只愿现代文明包装的西海固,其内心依旧是深沉的。
那片黄土地上,在无数学者和摄影家的世界里,极易生长出凋敝和苍凉意境。但也因一个民族的存在,那片黄土地上便也生长出了一些异样的风貌。正如作者所说“别的地方的水只能维持生命,而干旱的黄土地上积攒雨水却可以养心养性”。其实我们都知道,活着的一生,从最初的梦想,当后来的理想,终将越来越有目的性。只求岁月的风霜镌印额头,身影少了风韵多了厚沉,但我们的身上依旧有着时光年轮无法抵去、奈何不了的肃净。
2018年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