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镀金时代结束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此时波罗的海地区十分混乱,沙俄这个庞大帝国的崩塌,留下的真空实在是太大了。德国一股脑将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这些国家拆分出来,自己很快又陷入了纠结之中。
在《布列斯特合约》中,明确规定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属波兰等地割让给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上述各地以后的政治变化由德奥二国决定。相比芬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要求红俄政府承认独立,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德国是想并入版图的。当时决定建立一个波罗的海联合公国,由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作为大公,隶属于德意志帝国,就像帝国境内的巴伐利亚等王国一样。
可没想到,德国人自己革命了,帝国崩塌了。巴伐利亚、普鲁士这些老牌王国都变成了州,怎么安排波罗的海地区就成了一个难题。帝国崩塌前,德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议会,扶持了傀儡政府。但这几个国家的命运,之后几年都无法决定。
跟波兰不同,波兰能够独立,是因为德国有一大批人根本不想要波兰,不想让德国境内的波兰人太多。可波罗的海地区,是普鲁士的历史区域,生活着大量德意志人。里加、塔林等海港城市,被俄国吞并之前,甚至是德意志地区组建的汉萨同盟成员,曾经是条顿骑士团领地。滨海普鲁士人和后来的德意志人融合,形成一个叫做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族群,城市里的商人、手工业者主体由他们构成,经济上也跟德意志地区一体。
德意志帝国不崩塌的话,这里作为公国加入帝国没有任何困难,帝国崩塌后,如何处理跟这里的关系就让严谨的德国人犯难。作为州加入德国的话,这里的德意志人又不占多数,只接纳几个沿海地区的话,这里已经建立了议会。
而且德意志帝国崩塌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民族主义者也更倾向于建立民族国家,立陶宛连历史上合并过的波兰都不接受,怎么会接受加入德国。可现实又因为波兰和红俄政权的两面威胁,让三国有求于德国,甚至都苦苦留下德国占领军,又是提供补给,又是接受训练的。德国也帮助他们建立了军队,可人数都不多,基本都是一两个师,根本无法抵挡红俄或波兰的入侵。
这种悬而未决的情况持续到巴黎和会后,在德国占领军的保护下,波罗的海三国才得以维持独立,一旦德军撤走,担心立刻会被红俄侵占。
和会之后,逐渐稳定了德国局势的魏玛共和国,议会掌握在一群社会党派,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手中,他们颇有理想主义,以‘民族自决’的先进思想,让波罗的海地区公投,公投的结果三国选择建立民族国家。之后德国宣布撤离,因为德军本身就在大规模复员,国内充满厌战情绪。
德国的撤离,同时给了红俄政权和波兰机会,波兰进一步想跟立陶宛联合,派兵占领了维尔纽斯,后来红俄军过来,因为愿意承认维尔纽斯归属立陶宛,甚至让立陶宛转而支持红俄政权。苏波战争之后,波罗的海三国加在苏波两大国之间,维持住了岌岌可危的独立。
红俄开始了新经济政策,暂停了扩张步伐,只是通过经济手段,为周边国家的工人力量提供财政支持,其中重点甚至都不在波罗的海而在德国。
红俄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被认为是成功的,其实也没法不成功,这么庞大的国家,从一个世界工业强国打成了一个残破的农业国,然后开放私营经济,用征粮制度取代余粮征集制,让农民真正有余粮可以出售,这样条件的国家怎么都会快速增长。
新经济政策三年之后,红俄政府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不过重工业一直不放开,私营经济只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对于金属工业为中心的国防相关工业,始终是国家经营。他们也学会了一些经济管理,在发行的无担保卢布一直贬值的情况下,终于向西方经济学低头,发行了金卢布,1卢布含金量7.7克黄金,比英镑还值钱。
工农业、金融业都稳定之后,开始进一步发展重工业,将大量私营经济积累的资本投入重工业,一座座大型工厂建立起来。
印美战争结束后,红俄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已经实施了八年,虽然小农还是很贫困,但相比战乱饥荒,至少能吃饱饭了。
国内局势稳定,刘勇强这才给皇太子安排任务,把红俄政府拉入国际联盟,并不算不能完成的。可他还是失败了,他无法说服英法放弃债务诉求,又向俄国施压,以断绝贸易为威胁,结果人家也不吃这一套,因为红俄采用垄断贸易,根本不需私人进出口,导师亲自坚持,认为这能更大的保护国内重工业,其他人坚持的关税保护,在导师看来那只是薄薄的一层纱。
国家垄断外贸这一套,大清很擅长,这种制度下,根本就没多少外贸需求。
红俄的新经济政策实施到第八年,出现了一个变故,导师的身体不好了。继任者是察里津的英雄,外号钢铁的那位同志。
钢铁先生上台后,人如其名,作风非常强硬。立刻废除新经济政策,开始大搞集体农场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