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iaoshuo.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99章 春风得意

第99章 春风得意 (第2/2页)

六月,王钦若被罢免宰相之职,他被赵恒封为太子太保,然后让他到杭州去当知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赵恒确实没有亏待王钦若,相比寇准当初被赵恒远远地扔到陕西,王钦若实在是太幸福了。

想必王大人在走出京城之时定会感叹一番轮回报应,当初他以天书而赢得赵恒的宠幸,如今他的死对头寇准也是以天书而复振继而把他给拉下马来。谁能说这不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好了的呢?

王钦若前脚刚一出京,寇准随即就被加封为吏部尚书兼平章事,他也就此重回相位。

这事当然是让寇准暗自叫爽,可他同时也心有不快,因为在同一天有个人也从外地回到了京城并出任参知政事一职,此人正是之前主动申请外放为官并出任升州知州兼保信军节度使的丁谓。丁大人在当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并政绩卓着之后,他再又回到了朝廷的中枢机构,而且是出任副宰相。

丁谓对寇准可是一直都尊崇有加,毕竟寇准当年对他有过知遇和提携之恩,但寇准这时候对于当初的行为已经把肠子都悔青了。赵恒这些年装神弄鬼四处拜神,他丁谓可是没少出力,在寇准眼里丁谓早就不是什么干吏和能吏,而是一个十足的奸邪小人。可是,连寇准也不能否认的是,丁谓此人确实有才。对于这样的人,寇准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但他错就错在抢救的方法不对。丁谓这种人需要的是关怀式抢救,可寇准的方法是棍棒式。

这里要说到的一点是,丁谓在重回朝廷之时心里可是憋着好大的一团火。按照朝廷制度,某名朝廷官员被拜为两府高官时需要撰写拜官制,而且得用白色或黄色的麻纸来书文以示庄严和郑重,这也就是所谓的“降麻”。可是,当这活儿被交到翰林学士盛度手里时却出了问题,因为盛度憎恶丁谓的为人,他不想给丁谓写拜官制书,所以他便借口说丁谓这种情况属于“外制”(由地方官员回京出任两府大臣),所以这个拜官制不该由翰林学士来降麻,而是应该由知制诰来写。

盛度这话挑不出一点儿的毛病,赵恒最后只好让知制诰宋绶来为丁谓降麻。因为这事,丁谓由此把盛度的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有恩必报之人往往也是睚眦必报,丁谓正是这种人,盛度今后遭殃也正是来源于此。

我们现在来看看寇准此时的处境。

在中书省里他的两位副手分别是李迪和丁谓,前者是正臣,后者虽然不那么正,但却对寇准是感恩戴德。再看枢密院,掌理枢密院的曹利用是他曾经的老部下,尽管在别人面前曹利用早就习惯了用鼻孔看人,但在寇准面前他却是敬畏交加,只要寇准一张嘴他曹利用立马俯首帖耳。此外,此时掌管国家钱粮和财政大权的三司使则是与寇准私交甚笃并曾经一同在河北为官的李士衡。可以说,寇准的处境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整个大宋的官场几乎都唯他马首是瞻,他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周怀正的那个计划进行到这一步完全可以用完美实现来形容,一个太监竟然完全主宰了当朝宰相的人选和更换,周公公一时间可谓是成就感爆满。

眼见寇准再度风光无限,有一个人也是不禁眼红加心跳,那便是寇准曾经的死对头冯拯(没办法,寇准的死对头确实不少)。全国人民都知道寇准这回是怎么重登巅峰的,不就是一份天书吗?此时在河南府孤独又寂寞的冯拯也想有样学样,但他不想完全照搬寇准的模式,他换了一个同样会让赵恒心花怒放的招数。

这年七月,冯拯给赵恒上了一道奏疏,他说当地的父老乡亲和僧道、学子一起联名上疏请求皇帝陛下前来封禅中岳嵩山。这对赵恒来说可谓是投其所好,但冯拯开窍的时机没有拿捏好,这时候的赵恒正在患病,你让他跑到嵩山去封禅实在是让他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事赵恒摇摇头拒绝了,冯拯最后是白忙活一场。不过,冯拯的这份心意却是给赵恒传达到了,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为他不久之后重回朝廷中枢铺平了道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