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雄图霸业刘彻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世界名人史!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逝,未央宫沉浸在一片肃穆哀伤之中。年仅16岁的刘彻,身着素白丧服,眼神却透着坚毅与憧憬,登上了大汉皇位。灵堂内外,大臣们交头接耳,揣测着新帝的治国方向。
刘彻深知,窦太后权势如日中天,她对黄老之术的执着,与自己以儒术革新的志向格格不入,成为横亘眼前的巨大阻碍。
初登大宝,刘彻便急于施展抱负。他将赵绾、王臧等儒臣招致麾下,在未央宫的偏殿内,君臣几人围坐,商讨建明堂、行封禅等大典事宜。
刘彻目光灼灼,率先开口:“如今大汉国力渐盛,朕欲通过建明堂、行封禅,昭告天下大汉的文治武功,彰显我朝顺应天命,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赵绾立刻起身,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举正合时宜,可让百姓明礼义,使四方蛮夷敬畏,实乃弘扬大汉国威的良策。”
王臧也附和道:“陛下,儒家之道,能让万民归心,国家昌盛,此等大典,定能开启我大汉盛世。”刘彻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然而,消息很快传入窦太后耳中。她在长乐宫中大发雷霆,即刻召刘彻前来。殿内气氛压抑,窦太后怒目而视:“彻儿,你刚登基,便听信那些儒生的馊主意,妄图更改祖宗成法。黄老之术,让大汉休养生息,历经数代积累才有今日之局面,你怎能轻易摒弃?”
刘彻赶忙跪地,恭敬却坚定地回答:“皇祖母,时代不同了,如今大汉需要积极进取,以儒术治国,方能长治久安。”
窦太后拍案而起:“大胆!你小小年纪,懂什么治国理政!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岂是你能随意更改的?此事休要再提!”
刘彻心中愤懑,却只能低头应道:“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
不久,窦太后以蛊惑君心之名,将赵绾、王臧下狱。狱中,赵绾神情黯然,对王臧说:“我们一心为陛下,为大汉,推行儒术,革新政治,没想到却落得如此下场。”
王臧长叹一声,无奈道:“只怪我们低估了阻力,陛下如今也无能为力,只盼日后陛下能有机会实现抱负。”说罢,两人相对而泣,最终含恨自杀。
刘彻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却只能默默蛰伏,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薨逝。刘彻在太后葬礼上,表面悲痛万分,内心却暗喜亲政时机已到。
葬礼结束后,他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国事。刘彻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说:“如今诸侯势力膨胀,在封地内肆意妄为,无视朝廷诏令,严重威胁我大汉江山。朕欲采取措施削弱诸侯,众卿有何良策?”
主父偃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一策,名为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可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这些列侯归郡统辖。如此,诸侯封地越分越小,势力自然削弱,且他们子弟皆感恩陛下,可谓一举两得。”
刘彻听后,眼前一亮,点头称赞:“此计甚妙!既能削弱诸侯,又能彰显朕之仁德。众卿以为如何?”
大臣汲黯面露担忧,进谏道:“陛下,此策虽好,但诸侯向来骄横,恐会心生怨恨,起兵反抗,还望陛下三思。”
刘彻神色坚定,目光扫视群臣:“朕意已决!若不除此隐患,大汉永无宁日。朕已做好万全准备,若诸侯敢反叛,定要他们有来无回!”于是,推恩令正式颁布。
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刘彻决定设立十三州部刺史。朝堂上,他对大臣们说:“地方官吏的治理关乎百姓福祉,朕欲设刺史巡查各州郡,各位爱卿可推荐合适人选。”
大臣们纷纷举荐贤能之士。人选确定后,刘彻在宣室殿召见这些即将赴任的刺史。他一脸严肃地训诫道:“你们身负重任,此去各州郡,要明察秋毫,将地方官吏的所作所为如实奏报。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为准则,对那些鱼肉百姓、贪污腐败之徒,绝不姑息迁就。朕赋予你们监察大权,你们务必兢兢业业,为朕守护好这大汉的每一寸土地。若有懈怠失职,朕定严惩不贷!”
刺史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放心,臣等愿肝脑涂地,不负陛下重托!”
经济上,私铸钱币乱象丛生,盐铁被豪强大族垄断,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公元前113年,刘彻在朝堂上提出应对之策:“如今民间私铸钱币泛滥,市场混乱,盐铁之利又被豪强大族把控,致使国家财政吃紧。朕决定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众卿意下如何?”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有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陛下,盐铁官营恐会引发豪强大族的抵制,导致市场物价波动,影响民生,还望陛下慎重考虑。”
刘彻皱了皱眉头,坚定地说:“盐铁乃国家经济命脉,怎能任由豪强大族肆意操控?国家掌控盐铁,既能稳定物价,又能充盈国库,如此利国利民之事,朕意已决。”
此时,商人卜式上书愿捐家财助边。刘彻召见卜式,好奇地问:“你乃商人,为何愿意捐出如此多的家财资助边疆战事?”
卜式恭敬地回答:“陛下圣明,匈奴屡屡犯边,边疆百姓受苦,国家有难,小人虽为商贾,也愿尽一份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
刘彻大为赞赏:“如你这般深明大义的商人,实乃大汉楷模。朕定要重赏你,以激励更多人爱国报国。”
文化上,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刘彻深以为然。公元前136年,太学落成,刘彻亲临视察。他漫步在校园中,看到学子们专心研习儒家经典,便走进一间教室,询问一位正在诵读的学子:“你为何选择研习儒家经典?”
学子赶忙起身,行礼后回答:“陛下推行儒术,兴办太学,让我等有机会学习圣贤之道。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乃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根本,学生希望学成后能为陛下效力,为大汉的繁荣贡献力量。”
刘彻微笑着点头:“好,希望你们都能勤奋钻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日后为大汉的兴盛添砖加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