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托马斯莫尔 (第2/2页)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人开始思考社会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学者和思想家纷纷写信给莫尔,与他探讨书中的观点,莫尔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对《乌托邦》中的公有制理念十分感兴趣,他专门来到英国拜访莫尔。两人在莫尔的书房里促膝长谈,从清晨一直聊到傍晚。
学者疑惑地问:“莫尔先生,公有制真的能实现吗?人们真的能自觉地为集体利益而努力吗?”
莫尔耐心地解释道:“当人们看到集体的繁荣与自己的幸福息息相关时,他们自然会积极投入。而且,乌托邦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小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在那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人们为集体劳动,同时也能从集体中获得所需。”
学者又问:“那如果有人偷懒,不遵守规则呢?”
莫尔回答:“乌托邦有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努力工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会给予荣誉和奖励;而对于偷懒者,会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屡教不改,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我相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都会愿意为了共同的幸福而努力。”
这场交流让学者受益匪浅,他离开时感慨地说:“莫尔先生,您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未来社会的想象。”
大约在1513-1518年间,莫尔还撰写了《国王理查三世本纪》。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他深入研究理查三世的生平事迹,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
在写作过程中,莫尔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有一次,他为了确定理查三世在某场战役中的具体指挥策略,查阅了十几本不同的史书,还向一位年迈的历史学家请教。
这位历史学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地说:“莫尔先生,您如此严谨地对待历史,实在难得。如今很多人都只图一时的轰动,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
莫尔认真地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必须让后人看到真实的过去,才能从中吸取教训。歪曲历史,不仅是对前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
最终,这本用英文和拉丁文写成的着作问世,成为英国历史学的第一篇名着,也为后来莎士比亚创作戏剧《理查三世》提供了重要的蓝本。
莫尔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的成就,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就包括欧洲着名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莫。1505 - 1506年,伊拉斯莫在英国逗留期间,成为了莫尔家中的常客。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分享彼此对文学、哲学和社会的见解。
他们竞相翻译希腊作家吕西安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两人互相切磋,互相启发。有时为了一个词汇的翻译,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最终又会因为找到一个完美的译法而开怀大笑。
有一次,他们为了翻译吕西安作品中的一个双关语,绞尽脑汁。伊拉斯莫提出了一个译法,莫尔却觉得不够贴切。
伊拉斯莫着急地说:“托马斯,我觉得这个翻译已经很接近原意了,你再仔细想想,还有更好的吗?”
莫尔皱着眉头,来回踱步,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我们可以这样翻译,既保留了双关的含义,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伊拉斯莫听后,拍案叫绝:“托马斯,你这个翻译太妙了,简直完美地还原了原文的韵味!”
1506年,他们的译文在巴黎出版,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伊拉斯莫还在莫尔家中写出了着名的《愚颂》。在创作过程中,伊拉斯莫常常向莫尔请教,莫尔也会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愚颂》出版后,莫尔兴奋地对伊拉斯莫说:“你的这本书,一定会在思想界掀起一场风暴!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病,人们会在欢笑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伊拉斯莫笑着说:“这也多亏了你的启发和建议,没有你,我可能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逐渐展开。亨利八世为了与凯瑟琳王后离婚并与安妮·博林结婚,试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宣布自己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这一决定在英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莫尔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罗马教廷有着深厚的信仰;同时,他又是国王的臣子,应当服从国王的命令。但在他心中,信仰和正义高于一切。
一天,莫尔被国王召见。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亨利八世坐在宝座上,目光威严地看着莫尔:“莫尔,我希望你能支持我的决定,承认我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莫尔沉默片刻,然后诚恳地说:“陛下,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承认您为教会最高领袖违背了我的信仰。我不能为了迎合权力而背叛自己的内心。信仰是我生命的基石,失去了信仰,我将迷失自我。”
亨利八世听后,脸色阴沉,他冷冷地说:“莫尔,你要想清楚,这是国家的意志,你若不服从,后果自负。你不要因为一时的固执,毁了自己的前程。”
莫尔坚定地回答:“陛下,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我相信,真正的忠诚不是盲目服从,而是坚守内心的正义和原则。”
1534年,莫尔因为拒绝承认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最高领袖而被捕入狱。监狱里,环境恶劣,潮湿阴暗,老鼠在角落里乱窜,墙壁上布满了青苔。
莫尔却泰然处之,他常常坐在狭小的牢房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信仰的价值。他的朋友前来探望他,看着他消瘦的面容,心疼地说:“托马斯,你就认了吧,这样你就能出去,继续你的理想。你看这监狱的环境,你在这里受苦,又有什么意义呢?”
莫尔微笑着摇摇头:“我的理想从未改变,信仰就是我的生命。如果我放弃了信仰,即使出去了,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我相信,真理和正义终将战胜一切,哪怕我看不到那一天。”
1535年,莫尔被以叛国罪判处死刑。在走向刑场的那一刻,他抬头望着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生死的坦然。他平静地说:“我是国王的好仆人,但首先是上帝的仆人。我为了信仰而死,死得其所。”
随着斧头落下,莫尔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他的《乌托邦》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公正、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