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iaoshuo.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世界名人史 > 第63章 解缙《永乐大典》

第63章 解缙《永乐大典》 (第2/2页)

解缙还利用这段时间,撰写了许多关于民生和治国的文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朝廷所用,改变百姓的命运。

几年后,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解缙得到了重新启用的机会,他满心欢喜地回到了朝廷,渴望能够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建文帝时期的朝廷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相互争斗,解缙在政治上并没有得到太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的一些建议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解缙心中虽有失落,但依然没有放弃为朝廷和百姓做事的信念。

不久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朱棣早就听闻了解缙的才华,对他委以重任。

当时,朱棣有一个宏大的计划,那就是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巨着,以彰显国威,传承文化。这个重任便落在了解缙的肩上。

朱棣召见解缙,目光坚定地说道:“朕欲编纂一部囊括古今的巨着,此乃功在千秋的大业,非你莫属。你要尽心竭力,务必将此事办好,为我大明王朝留下不朽的文化遗产。”

解缙跪地领命,斩钉截铁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所托,竭尽全力完成编纂之事,若有半点懈怠,甘愿受罚。”

解缙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与重要,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编纂这部巨着,他亲自前往各地,广招天下贤才。

在一所书院中,他与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交谈。解缙诚恳地说:“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今朝廷欲编纂一部巨着,旨在传承华夏文明,彰显我大明国威。此乃千载难逢的盛事,还望先生能加入我们的团队,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

学者犹豫了一下,面露难色地说道:“此事意义重大,我自然明白。只是编纂工作必定艰辛异常,且耗时长久,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我家中尚有老小需要照顾,实在难以抉择。”

解缙坚定地说:“先生,此乃功在千秋之事,虽过程艰辛,但能为后世留下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必定会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先生家中的困难,朝廷也会尽力帮忙解决。望先生以大局为重,为了文化的传承,伸出援手。”

学者被解缙的诚意和使命感所打动,沉思片刻后,点头说道:“好,我愿意加入,与你们一同为这部巨着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京城设立了一个庞大的编纂机构,精心组织,严格把关。每天,他都早早地来到编纂机构,与学者们热烈探讨问题,解决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位学者拿着一份资料,神色匆匆地找到解缙,焦急地说道:“解大人,这份古籍中的记载与其他资料相互矛盾,我们查阅了许多书籍,请教了不少专家,依然无法确定孰是孰非,这可如何是好?”

解缙接过资料,仔细查看后,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此事需谨慎对待,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继续多方考证,查阅更多的孤本古籍,请教不同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派人去实地考察。切不可随意取舍,以免留下错误,辜负了陛下的期望和天下人的期待。”

经过多年的日夜操劳,这部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的皇皇巨着——《永乐大典》终于完成。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解缙为保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解缙将这部巨着呈献给朱棣时,朱棣翻阅着书页,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爱卿,你功不可没,这部巨着必将名垂青史。”

解缙跪地谢恩:“此乃陛下的英明领导和众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政治上,解缙却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纷争之中。朱棣对太子的人选一直犹豫不决,长子朱高炽生性仁厚,但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深得朱棣喜爱。

解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朱高炽仁孝,深得民心,更适合成为太子,于是他力荐朱高炽。一日,朱棣召见解缙,面色凝重地询问他对太子人选的看法:“朕对太子之位人选犹豫不决,朱高炽与朱高煦各有优劣,你且如实说来,谁更适合继承大统?”

解缙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依臣之见,皇长子仁孝,心怀天下,深得百姓爱戴,若立他为太子,必能以仁治国,使天下归心。而且,皇长孙朱瞻基天资聪慧,深得陛下喜爱,若立朱高炽为太子,将来朱瞻基也能成为一代明君,延续我大明的繁荣昌盛。次子朱高煦虽英勇善战,但性格暴躁,若立他为太子,恐会引起朝廷纷争,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朱棣听后,沉思良久,说道:“你所言有理,朕会慎重考虑。”

然而,解缙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朱高煦的强烈忌恨。朱高煦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他认为是解缙坏了自己的好事,于是开始在朱棣面前不断地诋毁解缙。

朱高煦在朱棣面前进谗言:“父皇,解缙公然干涉太子之位的抉择,他这是目无君上,居心叵测,恐有不臣之心。他与朱高炽勾结,妄图谋取私利,望父皇明察。”

朱棣皱了皱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悦:“休得胡言,解缙乃朝廷重臣,朕相信他对朝廷的忠心。你不可因一己之私,随意诋毁他人。”

但朱高煦并未就此罢休,他不断寻找机会,在朱棣耳边说解缙的坏话,歪曲解缙的言论和行为,试图让朱棣对解缙产生不满。

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解缙心想,此次入京公务在身,不能无功而返,于是他拜见了太子朱高炽后便返回了。

朱高煦得知此事后,觉得这是一个扳倒解缙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向朱棣进谗言,诬陷解缙“无人臣礼”。朱高煦在朱棣面前添油加醋地说:“父皇,解缙在您北征期间,未经您的许可,私自拜见太子,且态度傲慢,言语不敬,毫无臣子之礼。他这是不把您放在眼里,有谋逆之心啊!儿臣担心他会对太子和朝廷不利,望父皇早做决断。”

朱棣听了朱高煦的话,心中对解缙的不满一下子爆发出来,他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便愤怒地说道:“大胆解缙,竟敢如此放肆!来人,将解缙逮捕入狱,严加审讯!”

解缙入狱后,遭受了残酷的折磨。狱中的生活暗无天日,他被关在狭小潮湿的牢房里,身上的衣物破旧不堪,脸上满是憔悴和疲惫。然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洗刷冤屈。

在狱中,解缙与一位同样蒙冤的狱友交谈。狱友唉声叹气地说:“解大人,这世道如此黑暗,我们何时才能重见天日啊?我已经失去希望了。”

解缙坚定地说:“我们问心无愧,终有一日真相会大白于天下。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守信念,不可自暴自弃。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他在狱中依然坚持读书,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手指在地上默写经典,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但命运对他实在太过残酷,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籍,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后,随口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

纪纲心领神会,认为朱棣是想让解缙消失,于是他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把他埋在积雪中。解缙就这样含冤而死,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死后,他的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曾经那个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才子,就这样以悲惨的结局落幕。

但解缙所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却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的不朽功绩,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诉说着他曾经的辉煌与才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