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休宗纯 (第2/2页)
一位老僧人看到后,指责道:“一休,你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印可是对你修行的认可,怎能随意丢弃、烧毁?”
一休平静地回答:“前辈,真正的修行在心中,而非这些外在的印可。若被印可所束缚,又怎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
不久后,他的法兄养叟成为大德寺住持。养叟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耗费巨资建造了豪华的禅房。
一休看到这奢华的景象,心中满是失望与愤怒。他对养叟说:“法兄,我们修行之人,本应追求简朴,你如此大兴土木,建造这豪华禅房,岂不是背离了佛法的本意?”
养叟不耐烦地说:“一休,你懂什么?这是为了弘扬佛法,让大德寺更加庄严,吸引更多信徒。”
一休摇头道:“真正的庄严在于内心的清净,而非外在的奢华。你这是在追求世俗的名利,而非佛法。”
养叟看到诗后,恼羞成怒,认为一休是在故意挑衅他。两人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一休深知自己与养叟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决然离开了大德寺。
离开大德寺后,一休在京都郊外创建了瞎驴庵,自称“瞎驴庵主人”。瞎驴庵周围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环境十分清幽。
附近的村民们对这个新来的僧人充满好奇,一位村民问道:“一休师父,您为何要在这荒野之地建庵修行?”
一休微笑着回答:“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更能让我静下心来修行,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你们。”
他与附近的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村里的庄稼遭遇了严重的虫害,村民们看着即将颗粒无收的庄稼,心急如焚,却又毫无办法。
村民们找到一休,焦急地说:“一休师父,您快想想办法吧,这庄稼要是没了,我们可怎么活啊?”
一休安慰道:“大家莫要着急,我定会想办法解决。”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天然的驱虫方法。他带领村民们一起行动,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驱除了虫害,保住了庄稼。
村民们对他感恩戴德,一位村民激动地说:“一休师父,多亏了您,不然我们今年可就惨了,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一休摆摆手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而且这也是佛法慈悲的体现,不必言谢。”
他还曾前往新村妙胜寺,召集众人一起雕刻大应国师的尊像进行礼拜。
在雕刻现场,一位工匠疑惑地问:“一休师父,我们为何要如此用心地雕刻这尊像呢?”
一休认真地回答:“这尊像代表着我们对大应国师的敬仰,也是对佛法的虔诚。用心雕刻,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佛法的庄严与神圣。”
岁月悠悠,一休渐渐步入了晚年。78岁时,一个盲女森走进了他的生活。森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心灵却如水晶般纯净。她有着一副动人的歌喉,能歌善舞。
森羞涩地对一休说:“一休,我看不见这世界,但听你描述,我能感受到它的美好,谢谢你。”
一休温柔地说:“森,是你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的纯净与美好,应该是我感谢你才对。”
一休为森写下了20余首诗,每一首诗都饱含着他对森的深情。
一休念着写给森的诗:“森,‘卿目虽盲心自明,歌声婉转意深情。与卿相伴岁月暖,此心沉醉梦亦宁。’这是我对你的心意。”
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休,你的诗真美,我能感受到你的爱。”
1474年,大德寺在战乱中破败不堪,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一休宗纯奉敕任大德寺住持。
一位旧友找到他,劝说道:“一休,大德寺如今破败至此,重建困难重重,你又何必揽下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一休坚定地回答:“我与大德寺有缘,如今它遭此劫难,我怎能袖手旁观?重建大德寺,不仅是为了恢复它的辉煌,更是为了弘扬佛法,让更多人能在佛法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上任后,他便四处奔走,筹集重建资金。他不仅向富有的商人、贵族们募捐,还亲自到田间地头,向普通的百姓们讲述大德寺的历史和意义,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他对一位商人说:“施主,大德寺乃佛法圣地,如今不幸受损,望您能伸出援手,为重建大德寺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为您积累福报。”
商人犹豫道:“一休师父,我虽敬重佛法,但如今生意也不景气,恐无力相助。”
一休微笑着说:“施主,善念不论大小,哪怕只是微薄之力,也是一份心意。而且,帮助他人亦是帮助自己。”
商人听后,思索片刻,最终点头道:“好吧,一休师父,我愿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亲自参与设计寺庙的布局,从大殿的位置到佛像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他的深思熟虑。在重建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资金短缺、材料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
工匠们焦急地对一休说:“一休师父,这资金不够,材料也短缺,这可怎么办?”
一休沉着地说:“大家莫慌,我们一起想办法。资金方面,我会继续去筹集;材料短缺,我们可以寻找替代之物,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克服困难。”
经过数年的努力,大德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再次成为了京都的佛教圣地,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然而,岁月无情。1481年12月12日,一休在酬恩庵圆寂。临终前,他平静地看着弟子们,眼神中充满了慈悲和智慧。
他对弟子们说:“我一生追求佛法,如今大限已至,你们莫要悲伤。记住,生死轮回,皆为自然,要用心领悟佛法,莫被世俗所困。”
弟子们含泪点头:“师父,我们会谨遵您的教诲,继续修行。”
一休的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的真谛,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他的离去,也如他的一生般,简单而纯粹,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