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普救苍生孙思邈 (第2/2页)
富绅虽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依照药方抓药煎服。几日后,令人惊喜的是,夫人的病情果然有了明显好转。
富绅大喜过望,特意备下厚礼,前来感谢孙思邈:“孙先生,您果真是神医啊!之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还请您千万收下这份薄礼,以表我的感激之情。”
孙思邈坚决婉拒道:“老爷,治病救人乃是我医者的本分,这礼我绝不能收。我只愿夫人能早日康复,恢复往日的健康。”
然而,孙思邈并未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就。他深知,医学的海洋浩瀚无边,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他去探索、去发现。于是,他毅然决定撰写一部医书,将自己多年来所学的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记录下来,流传后世,造福苍生。
在撰写《千金要方》的日子里,孙思邈仿佛与世隔绝,整日沉浸在医学的世界中。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古籍医书,为了研究一个病症的治疗方法,他常常翻阅数十本典籍,反复比对、分析。遇到疑难问题,他便废寝忘食,反复琢磨,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一日,孙思邈正在书房中为一种罕见的皮肤病治疗方法绞尽脑汁。他已经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医书,却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他起身走到窗边,只见一位中年男子被家人搀扶着,步履蹒跚,脸上满是痛苦的神情。
孙思邈赶忙出门询问情况。原来,男子全身长满了红斑,瘙痒难耐,已经被折磨了许久。男子带着哭腔说道:“大夫,我这病跑了好多地方,看了无数郎中,都治不好,您一定要救救我啊!我实在是受不了了。”
孙思邈将男子请进屋内,让他坐下,随后仔细观察他的症状,又详细询问了发病前后的种种细节,包括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等。之后,他回到书房,再次查阅大量医书,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他精心调配了内服的草药,又研制了一种外用的药膏,嘱咐男子按时服用草药,每日涂抹药膏。他耐心地对男子说:“你先按这个方法治疗一段时间,这内服的草药能调理你的身体,从根源上改善病症;外用的药膏能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瘙痒症状。在治疗期间,你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之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男子的病情逐渐好转,红斑慢慢消退,瘙痒症状也大大减轻。男子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孙思邈的手说:“大夫,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困扰我这么久的病,终于有救了。您的医术真是太神奇了!”
孙思邈欣慰地笑了笑,将这个案例详细记录下来,补充到了《千金要方》中。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凝聚着孙思邈毕生心血的《千金要方》终于完成。他满心欢喜地将这本书无偿发放给各地的郎中,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医者提升医术,拯救更多的生命。然而,他的善举却引来了一些同行的嫉妒与诋毁。
有一位庸医,嫉妒孙思邈的名声,便在患者面前恶意诋毁他:“孙思邈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他的药方都是瞎开的,根本治不好病。我看他就是靠运气,蒙骗了不少人。”
一位患者听了这些话,心中犯起了嘀咕,便找到孙思邈,将信将疑地问道:“孙先生,那人说您医术不行,是真的吗?我这病还能治好吗?我可不想被耽误了。”
孙思邈并未生气,而是微笑着耐心解释自己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他还当场为患者诊断病情,开出药方,并详细讲解每一味药的功效:“你看,这味药能清热解毒,清除你体内的热毒;这味药能活血化瘀,改善你身体的血液循环。我开的每一味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根据你的病情精心配伍的。你放心服用,按时复诊,病情一定会有所好转的。”
患者听后,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按照药方服用药物后,病情果然逐渐好转。庸医得知此事后,羞愧得无地自容,再也不敢随意诋毁孙思邈。
《千金要方》问世后,孙思邈并未停止探索医学的脚步。他深知,医学在不断发展,还有许多新的方剂和治疗手段需要记录和研究。于是,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千金翼方》的撰写工作中。
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料,他不顾路途遥远,再次踏上旅途,走访各地的医馆、拜访民间医者,虚心向他们请教,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医学经验。
在药物研究方面,孙思邈更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对每一种药物的生长环境、特性都了如指掌。他发现,同样的草药,生长在向阳处和背阴处,药效会有所不同。
例如,生长在向阳山坡的黄芪,其药效更为强劲,更适合用于治疗气虚体弱之症。对于药物的炮制,他也有自己独特而精妙的见解。
他改进了许多药物的炮制方法,比如,在晾晒草药时,他会根据草药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晾晒时间和方式。对于一些易挥发有效成分的草药,他会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晾晒,且晾晒时间不宜过长;而对于一些需要去除水分、增强药效的草药,则会在阳光充足的时段晾晒较长时间。
熬制药膏时,他对火候的把握更是精准到分毫,不同的药膏需要不同的火候和熬制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膏的质量和疗效。
孙思邈还积极投身于药物知识的推广工作,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百姓讲解常见药用植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乡亲们,这薄荷啊,不仅气味清新,能提神醒脑,还能治疗头疼。要是您头疼了,就摘几片薄荷叶,放在手心揉碎,然后凑近鼻子闻一闻,或者用开水冲泡,喝上一杯,头疼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百姓们围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位大爷好奇地问:“孙大夫,那这路边随处可见的艾草有啥用啊?”
孙思邈笑着回答:“大爷,艾草的用处可大了。它不仅能驱蚊驱虫,晒干后用来艾灸,还能治疗关节疼痛、宫寒等病症。您看,到了端午节,很多人家都会在门口挂上艾草,这不仅是一种习俗,还能起到辟邪、驱虫的作用呢。”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追求荣华富贵。唐初的几位皇帝久闻他的大名,多次派遣使者前来邀请他入朝为官,享受荣华富贵,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召见他,语重心长地说:“孙先生医术高明,名满天下,若能入朝为官,定能为我大唐百姓谋更多福祉,为我朝的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先生意下如何?”
孙思邈恭敬地行礼后,诚恳地回答:“陛下厚爱,臣感激涕零。但臣一生所求,不过是在民间为百姓解除病痛,让他们免受疾病的折磨。朝堂之上,虽能施展抱负,但民间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臣愿一生奔走于民间,践行医道,救死扶伤。”
晚年的孙思邈,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身体也大不如前,但那颗悬壶济世的心却从未改变。他不顾年迈体弱,依然奔波在各地,为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医送药。
山路崎岖,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前行;河水湍急,他小心翼翼地渡河,只为能尽快赶到患者身边。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人们尊称他为“药王”,他的医道精神和着作,成为了后世医学发展的基石,永载史册,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