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iaoshuo.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世界名人史 > 第27章 仁义治国荀子

第27章 仁义治国荀子 (第2/2页)

然而,荀子的志向远不止于学术领域的成就。他胸怀天下,渴望将自己的学说应用于治国理政,拯救乱世中的苍生。中年时,他毅然冲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观念束缚,踏上西行之路,前往秦国。

踏入咸阳城,眼前的景象让荀子感受到了秦国的强大与威严。街道上,秦军步伐整齐,士气高昂;市场里,交易井然有序,法度森严。

秦昭襄王在宫殿中召见了荀子,目光中透露出审视与质疑:“荀卿,秦国以法治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威震天下,你所说的礼义,对秦国究竟有何用处?”

荀子从容地行了一礼,不卑不亢地回答道:“王上,秦国地势险要,百姓勇猛善战,这是秦国的优势所在。然而,长期的征战杀伐,使得百姓疲惫不堪,心生畏惧。礼义教化,能够安抚民心,凝聚国力。秦国如今只重法令,百姓遵守法令只是因为畏惧刑罚,而非发自内心的认同。若能推行礼义教化,让百姓知荣辱、明善恶,从内心深处归服,上下一心,秦国的霸业方能长久稳固。”

言罢,荀子呈上一份详细的治国方略,其中包括减轻刑罚、推行教化等具体内容。秦昭襄王接过方略,仔细翻阅,沉思片刻后,问道:“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法家思想,成效显着。如今要推行礼义,恐怕难以服众,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荀子思考片刻,回答道:“王上,推行礼义,不可操之过急,需循序渐进。可先从贵族阶层开始,他们作为国家的上层,若能率先接受礼义教化,以身作则,便能为百姓树立榜样。然后,再逐步推广至普通百姓。同时,法与礼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法保障社会的基本秩序,礼引导人心向善,二者并行不悖,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昭襄王微微点头,但最终,出于对秦国现有政治格局和传统的考虑,权衡利弊之后,并未采纳荀子的建议。

离开秦国后,荀子应春申君之邀,前往楚国出任兰陵令。初到兰陵,眼前的景象让他深感痛心。田野荒芜,杂草丛生,百姓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迷茫。豪强与官吏相互勾结,鱼肉百姓,集市冷冷清清,商业凋零。

荀子决定先从整治豪强入手,他微服私访,深入民间收集证据。在一家破旧的酒馆里,他听到几位百姓在低声抱怨。

一位老者唉声叹气地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那些豪强仗着官府有人撑腰,强行霸占我们的土地,我们种地的收成,一大半都被他们抢走了,官府也不管管。”

另一位年轻人愤怒地说:“是啊,咱们辛苦一年,到头来自己却吃不饱饭。去找官府说理,他们根本不理会,还说我们是刁民。”

荀子暗自记下这些情况,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掌握了豪强与官吏勾结的铁证后,他果断出手,严惩了为首的豪强,罢免了与之勾结的贪官污吏。

随后,荀子推行一系列新政,鼓励农耕,减免赋税。他亲自来到田间,对正在劳作的百姓说:“大家放心,如今政策已经改变,只要你们勤劳耕种,收成都是自己的。政府还会提供帮助,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百姓们听了,半信半疑,但看到荀子坚定的眼神,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为了吸引流民归乡,荀子派人四处张贴告示,并亲自到周边地区劝说流民:“兰陵如今已焕然一新,有地可种,有房可住,赋税也轻,大家回来吧,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在荀子的努力下,许多流民陆续回到兰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兰陵的面貌,荀子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决心兴建学校。他召集当地的士绅商议此事:“教育乃百年大计,只有培养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兰陵才能真正繁荣昌盛。希望各位能慷慨解囊,出资出力,共同为兰陵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一位士绅面露难色,说道:“先生,我们也知道教育重要,可如今大家生活都不宽裕,哪有闲钱来办学校呢?”

荀子耐心地解释道:“各位,兴办学校,看似耗费钱财,实则是为家族的长远发展投资。家族中有读书识字之人,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家族也能兴旺发达。而且,学校建成后,受益的不仅是你们的家族,更是整个兰陵。”

在荀子的劝说下,士绅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学校建成后,开学的第一天,荀子站在讲台上,对学子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兰陵的未来和希望,在这里,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们将来能用所学回报家乡,让兰陵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之后,一场罕见的大旱降临兰陵,数月未曾降雨,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一些巫者趁机蛊惑人心,宣称只有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祈求怜悯,才能降下甘霖。他们向百姓收取高额费用,百姓们虽心有疑虑,但在绝望中也只能寄希望于此。

荀子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百姓,大声说道:“大家不要相信这些巫者的话!天行有常,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人的祈求而改变。求雨之举,不过是徒劳无功。我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掘渠引水,共度难关。”

百姓们听了,将信将疑。一位中年男子站出来问道:“先生,真的能行吗?万一挖了渠也没水,我们岂不是白费力气,到时候可怎么办?”

荀子坚定地看着大家,说:“我已经仔细勘察过地形,此处掘渠,定能引来水源。如果我们只是坐在这里等待,那才是真正的坐以待毙。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旱灾。”

说完,荀子率先扛起锄头,带领亲信们开始掘渠。百姓们看到荀子的行动,深受鼓舞,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到掘渠的队伍中。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日夜奋战。

经过旬日的艰苦努力,渠道终于成功建成。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缓缓流入干裂的土地,庄稼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欢呼雀跃,对荀子的敬佩之情达到了顶点。

此后,荀子继续大力发展商业,修建道路,改善交通,鼓励百姓开展各种手工业和贸易活动。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兰陵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当时的一方乐土。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波折。春申君遇刺身亡后,荀子失去了有力的支持,不久便被罢官。

罢官后的荀子,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回到兰陵后,他在简陋的居所中,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将对人性、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了《荀子》这部着作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