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奶奶的娘家 (第2/2页)
我说:“奶奶,晚上去我家,我一会儿上街给你买猪蹄子吃。”
奶奶以前中风过,口角有时会流涎,她笑眯眯地看着我,用手里的手帕擦了一下嘴角,笑呵呵的问:“幺,学校伙食咋样,吃得饱不?”
“伙食跟家里饭差不多,大师傅做的,手艺好,吃着香呢!”
“你看,我都吃胖了”
我伸着细胳膊给奶奶看。
“胖个屁!”奶奶捏着我腮上的皮,拉了下。
“疼,奶奶,疼啊”我夸张的叫着。奶奶笑着松了手,在我脸上揉了揉,
“唉,也不知道学校离聂家寨远不远,你德儿哥也多年没来过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要是近,就去那吃饭,去那住。”
德儿哥是奶奶娘家一个老头儿,一直叫奶奶‘小姑奶奶’,具体年龄我不记得了,只知道好像比大伯还大了不少岁。我小时,他每年都要来看奶奶,住上几天,让我叫他德儿哥,背着我来回转,变着花样教我玩儿。他显得非常苍老,腰有些弯,大手粗糙,脸色很黑,尽是皱纹。
“奶奶,你给我说说聂家寨在哪儿,我有空去看看。”
奶奶哪里还说得出来娘家在哪儿,历史的变迁,她说的什么堡寨,恐怕要到罗港县志里去查证了。她嫁到冯家,一生就回过一次娘家,后来战乱,失去了联系。解放后生活安定下来,爷爷带大伯去寻亲,家里几乎没人了,亲的近的也不敢和他们相认,怕给爷爷他们带来麻烦。德儿哥,也不是直亲。奶奶只记得,聂家寨离城30里,村子后面有条白边河,河边好多芦苇,一到秋天,河两岸都是雪白的芦花,河里有鱼有蟹,太姥爷农闲了,会背着她去河边捉鱼捉蟹。奶奶平静地对我的说着,眼睛里已经看不到波动,仿佛说着一件和她无关的事情。
“那时候你太姥爷家有好几百亩地,你太姥爷,你太姥天天都是和一大群叔伯们一起下地下活,一到收麦子,满地都是麦垛,到处都是场院.....”我听着,暗暗记在心上,心想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奶奶出生的地方去看看。
解放前后的那段历史,在前世网络上越来越多的被披露出来。像太姥爷那样的地主,只不过是靠着几代人的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他们有钱了就买地,地多了就雇佣卖了地的穷苦人一起耕种,收取收成的一部分作为租金。积攒够了还是买地,往复循环。以求过上好点的生活,有存粮应对天灾人祸,有余钱供后代读书认字,甚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像影视剧里说的地主老财欺压百姓,现实中很少有。大部分地主都是和佃户同吃同住同劳作,正常的年景,佃户交完租,剩下的还是能够维持一家生计的,碰到灾年,他们还会减免粮租,怕的就是佃农生活不下去。因为很多佃农本身就是乡亲,都是不得已才变卖土地,相对来说,地主收了他们的土地,也是给他们解决了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了人一条活路罢了。就比如德儿哥的祖父两代,就都是太姥爷家的佃户,德儿哥的父亲到死,还要交待德儿哥要找到小姑奶奶,要时常去看望,这是感恩。可惜,这些地主,在解放前后大都家破人亡,少有人关注和考究了。时代如此,都是往事,只能唏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