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万物密码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梦境互联!
如果有人能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种物理学理论模型给统一了,那么他就是可以在物理学界横着走的人,成为超越牛顿、爱因斯坦的神。具有无限潜能的你,敢来挑战吗?
实际上大部分人对相对论的了解程度远高于对量子力学的了解。那么量子力学到底是什么?量子力学归根结底讲了个啥?我们还得从一篇神奇的论文说起。
时间来到1900年,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在柏林的物理学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自此,潘多拉魔盒被打开,释放出“量子”这个“妖精”。由此,一个难倒物理学一众大咖的问题诞生了,这个问题就是“上帝掷骰子吗”。
而此时的爱因斯坦也才21岁,刚从瑞士的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正在为了找一份工作而焦头烂额。彼时的玻尔也才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而已。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并不起眼的青年人,会在十几年后成为物理学的两大领军人物,并且两人在量子理论的基础思想方面开启了巅峰对决。一场一直延续到他们去世的旷世之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爱因斯坦率先对“上帝是否掷骰子”的问题给出了结论:上帝不掷骰子。理由是他认为宇宙应当是一个确定性的、可以预测的系统,也就是世界的本质不是随机的。这也是他对量子力学随机性的反对。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代表玻尔的观点恰恰与爱因斯坦相悖,他甚至嘲笑爱因斯坦在无理取闹。玻尔认为上帝肯定掷骰子,理由是微观世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本质的,并没有什么隐藏得更深的隐变量,有的只是波函数坍塌到某个本征态的概率。也就是说,微观世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即混沌体系。什么是波函数坍塌后面我会专门讲到。
霍金则结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他认为上帝将骰子掷到了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在这场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论战中,各方都没有成功地说服对方,原因在于没有人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得出具有具体实际价值的结论。然而量子力学争议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德布罗意所言:物理学的前半生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而如今终于睁开了双眼,迎来了新的曙光。这个曙光则是一只“神兽”。
时间来到1935年,获得物理学界“杠精之星”的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原本为了质疑和讽刺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凭借思想实验释放出了一只“超能量”的猫,这只猫被称为薛定谔的猫。它在科学圈影响极大,存在了几十年。出人意料的是,这只猫没成为讽刺量子力学的工具,反而成了量子力学极具代表性的象征,薛定谔也从反对量子力学的关键人物,转变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科学家们将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和薛定谔的猫统称为科学界的四大神兽。
实际上,薛定谔的猫是基于双缝干涉实验的诡异现象提出的。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得从一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争论说起。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由原子构成,除原子外,光也是常见的存在。光到底是什么,成了众多科学家思考的问题。
1675年,现代科学之父艾萨克·牛顿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即一束光通过介质时震动方向会改变,该特性在通信领域有应用。基于此,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从光源飞出后在均匀介质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这就是着名的微粒说。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却对牛顿的微粒说不屑一顾,他认为微粒说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及折射等问题。于是惠更斯展开对光本质的研究,1690年,他在《光论》一书中明确指出光是一种机械波,成功解释了微粒说难以解释的现象,波动说由此诞生。
此后,科学界形成了以牛顿为首的微粒派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派,两大学派就光到底是微粒还是波争论了百年,却一直没有定论。而接下来的实验,让这场持续百年的争论出现了新的变化。
时间来到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设计了一个旨在证明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实验。他把一支蜡烛放在开有一个小孔的纸前,形成点光源,在这张纸后面再放一张开有两道平行狭缝的纸,让光从小孔射出穿过狭缝投到屏幕上。按照理论,如果光是粒子,射向屏幕的光子会直接通过狭缝,在屏幕上留下两条垂直光斑;要是光是波,受狭缝影响,光会形成新波源,新波源相互震荡交汇,波峰与波峰叠加、波峰与波谷抵消,最终屏幕上会出现斑马线状的干涉条纹。托马斯·杨通过实验证明了光是波。
然而,一百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泰勒爵士再次进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出现了诡异的情况。泰勒降低了实验光源强度,每次仅释放一个光子,任何时刻双狭缝最多只能通过一个光子,实验进展缓慢。但一段时间后,探测板上依然出现了波状的干涉条纹,这表明光子能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即一个光子有可能同时穿过两条缝。
为弄清楚原因,科学家们想在双缝板与探测板之间加观测仪器,观察光子到底从哪条缝通过。结果令人震惊:开启观测装置时,光表现出粒子性质,观测板上显现两条竖直线;关闭观测装置,光又展现出波动特性,干涉条纹再次清晰可见,也就是说光的性质取决于观测装置是否开启。
科学家们还改变了开启观测仪器的步骤,在光子释放后再随机决定是否开启观测仪器,多次尝试后,光依然有时表现出波状,有时表现出粒子状。这种波状和粒子状都存在的现象被称为波粒二象性。截至目前,光到底是什么仍没有准确答案,直到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人们才开始重新定义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