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看看宇宙大爆炸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梦境互联!
主角下达指令,带我进入宇宙大爆炸那一刻。
个人梦境机迷你版:主人,已准就绪。
进入梦境,宇宙大爆炸之旅开启。
一、物质无中生有的现象及相关理论
我们先来看三个现象:
1. 在粒子对撞机里,两个高速运动的质子相撞后,变成了两个低速运动的质子、一个碳块和一个反碳块。我们都知道质子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质子里并没有粲夸克,可最后竟然无中生有地多出来两个粲夸克。
2. 两个能量极高的电磁波相撞,能在真空里变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现象被称为布莱特-惠勒过程。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电磁波更偏向于能量,而电子更偏向于实体物质,这种现象表明能量可以转换成物质。
3. 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真空里存在一个电场,只要电场的强度超过10的18次方伏特每米,就能在真空里激发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现象叫施温格效应。这就更令人震撼了,因为几乎不需要初始物质,只需加强电场就能凭空变出电子。
这三个现象揭示出一个规律:能量加真空等于粒子,这里的能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能量,比如动能、势能、辐射等等都可以。真空里虽然没有粒子,但有各种类型的场,如电子场、夸克场、希格斯场等等,只要给这些场提供能量就能激发出粒子。例如,只要给真空里的电磁场能量,就能激发出一个实体的电子;只要给真空里的夸克场能量,就能激发出一个实体的夸克。标准模型里所有的粒子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无中生有。
二、宇宙大爆炸过程中的对称破缺
大爆炸后,在10的负43次方秒之内,人类已知的所有物理理论都失效,四种基本作用力在这个时间可能是统一的。10的负43次方秒的时候,宇宙的温度冷却到10的32次方摄氏度,引力率先从四种基本作用力中分离出来;10的负36次方秒的时候,宇宙的温度冷却到10的28次方摄氏度,强力又分离了出来;10的负12次方秒的时候,宇宙的温度冷却到10的15次方摄氏度,弱力和电磁力分离,至此四种基本作用力全部分离。
为什么四种力会分离呢?是因为宇宙温度的变化引发了相变。打个比方,水蒸气的温度下降到100°c的时候会发生相变,凝结成水,水的温度下降到0°c的时候,也会发生相变,冻成冰。四种力也是如此,随着宇宙温度的下降发生了三次相变,最终导致四种力分离。那什么是相变呢?相变的本质是对称破缺。
你可以简单这么理解,宇宙最开始高度对称,之后发生了三次对称破缺,每减少一部分对称性,就会分离出一种力。人类目前可以在粒子对撞机上验证最后一次对称破缺,只要温度超过10的15次方摄氏度,电磁力和弱力就会完完全全地统一在一起,无法区分。但是前两次的对称破缺由于粒子对撞机的能量不足,现在还无法通过实验验证。
除了这三种对称破缺,很多高能理论,例如弦论、量子引力等,都认为在极高的能量下,洛伦兹对称性会被破坏,狭义相对论不再成立。
一个完全对称的宇宙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能量从真空里面激发出一个正粒子的同时,也一定会激发出一个反粒子,因为正反粒子相遇后会湮灭成光子,所以如果宇宙完全对称,就会全部变成光子。因此人类无法在完全对称的宇宙里面存活。
幸运的是,宇宙在10的负11次方秒的时候发生了cp对称破缺,导致正物质比反物质多了10亿分之1,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正物质宇宙。宇宙在10的负12次方秒的时候还发生了希格斯场的对称破缺,这次对称破缺赋予了w、Z玻色子质量。宇宙在10的-6次方秒的时候发生了手征对称破缺。手征对称破缺是质子和中子质量的主要来源,因为人的质量主要来源于质子和中子,所以人的质量也主要与手征对称破缺密切相关。
宇宙大爆炸后至少发生了7种对称破缺,也就是说宇宙最开始的时候高度对称,之后在一次次的对称破缺中,宇宙的对称性不断降低,最终形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三、粒子诞生及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
我们再来看看粒子是如何诞生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越高的物体发出的光波长越短,单个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当光子的能量足够大的时候,就能在真空里面无中生有的激发出粒子。具体来说,宇宙的温度和能激发出的粒子质量由这个公式决定:公式里的k是波尔兹曼常数,t是宇宙的临界温度,m是粒子质量,c是光速。
如电子质量是9.1x10的负31次方千克,代入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电子的临界温度是5.9x10的9次方摄氏度。也就是说,当宇宙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的时候,就能在真空里面激发出电子,当宇宙的温度低于这个临界温度的时候,就激发不出电子。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上夸克的临界激发温度是2.8x10的10次方摄氏度,粲夸克的临界激发温度是1.5x10的13次方摄氏度等等。
宇宙大爆炸后,10的负12次方秒,宇宙的温度大概是10的15次方摄氏度,这个温度超过了标准模型所有粒子的临界温度。因此在这个时间之前,宇宙能在真空里面激发出所有类型的粒子,最终形成了一团以夸克、胶子、电子、光子为主的粒子云。
大爆炸后10的负6次方秒,宇宙的温度降到10的10次方摄氏度,三个夸克开始结合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大爆炸后第3分钟到第20分钟,这时候宇宙的温度和压力跟太阳差不多,于是质子和中子在这段时间内就聚变成了氦、锂等原子核。这时候宇宙主要由原子核、电子和光子三种物质组成。但是这时候的原子核抓不住电子,因为温度实在是太高了,即使原子核抓住了电子,也会被能量极高的光子拆散。
大爆炸后第37万年,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000K,原子核就能稳稳地抓住电子了,于是就形成了原子。之后原子在引力的聚集下,经过几亿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恒星和星系,宇宙就是这么一步步诞生的。
我们总结一下宇宙大爆炸的过程,从物质角度观察,粒子先是从真空里面被激发出来,之后一步步从小到大聚集;从能量角度观察,随着温度的降低,四种基本作用力一步步分离;从信息角度观察,宇宙最开始高度对称,之后至少发生了7次对称破缺,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整个框架。
四、宇宙大爆炸的证据
1. 哈勃红移:1929年,哈勃发现所有的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大,这说明宇宙正在膨胀。如果倒放这个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些星系最开始应该是聚集在一起的,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最直接证据。
2. 太初核合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在第3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发生了核聚变,质子、中子按照一定的方式核聚变成了氦二、氦三、氦四、锂等。
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模型极为有力的证据。下面看看它是如何产生的。
光子与带电荷的粒子会发生相互作用,比如因汤姆孙散射,光子的能量会降低且方向会偏转。宇宙大爆炸后形成了大量自由电子,由于自由电子带电荷,光子撞到自由电子上就会被散射,致使光子不断改变传播方向,这些自由电子如同迷雾般阻碍光子传播,此时宇宙是不透明的。
大爆炸后37万年,宇宙温度降至3000K,自由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氢原子,氢原子整体呈电中性,不会散射光子,于是阻碍消失,光子可无阻碍地长距离自由传播,宇宙也就变得透明了。这些自由传播的光子因空间膨胀不断被拉长,从原来的红外线波段被拉长到微波波段,就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48年,天文学家依据大爆炸模型预言存在这种辐射。1964年,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发现了它,并因此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我们周围就存在大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每立方米空间平均约有4亿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它们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穿越了138亿年才来到我们身边,静静诉说着宇宙大爆炸的故事。
4. 宇宙年龄的计算:天文学家通过哈勃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种独立的原理和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出宇宙年龄,发现二者结果差距不大,都在138亿年左右。并且测量大量古老天体的年龄,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没有一个天体年龄超过138亿年。这间接证明宇宙在138亿年前可能发生过一次重大事件。
5. 模拟宇宙演化与观测结构相符:天文学家利用大爆炸模型模拟宇宙几亿年的演化过程,发现其能生成一种网状天体结构,这与目前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超星系团、星系长城、空洞等大尺度纤维结构是一致的。
6. 中微子背景辐射预测准确:大爆炸模型预测存在温度为1.95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2015年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上间接发现了温度为1.96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理论预测值1.95K与实测值1.96K较为接近,可见大爆炸模型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
二、宇宙大爆炸模型的缺陷及爆胀场理论
不过,大爆炸模型并非完美无缺,它存在至少三大缺陷,分别是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1. 视界问题:这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的一个突出缺陷。宇宙大爆炸后诞生了A、b两朵粒子云,因量子力学的随机性,两朵云的温度不同,假设A云温度是3500°c,b云温度是2500°c,且两朵云距离较远,A云在银河系左边,b云在银河系右边。
思考一下,A云的热量能否传递给b云呢?答案是不能,因为热量传递速度不能超光速,而大爆炸后时间太短,A云没有足够时间把热量传递给b云,所以A、b两朵云会存在一定温度差。
天文学家依据大爆炸模型计算,微波背景辐射中至少应该有几万个像A、b云这样温度明显不同的区域。但实际天文观测表明,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差别极小,各个方向的温度仅有十万分之一的差别,即最冷的地方约2999.99°c,最热的地方约3000.01°c。由此可见,理论和实际观测出现了矛盾。
而爆胀场理论可解决此问题,其思路是:假设A、b两朵云最初在一粒沙子大小的空间内,这样两朵云就能互相传递热量,通过热量交换,A、b两朵云在这粒沙子大小的空间里提前混合成3000°c,然后空间发生爆炸,致使这粒沙子瞬间膨胀到银河系大小,此时银河系左边的A云是3000°c,银河系右边的b云也是3000°c,最后因量子涨落,在微波背景辐射里呈现出2999.99 - 3000.01°c的温度范围,这样就完美解决了该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先在极小空间内提前混合好温度,空间爆炸后全空间的温度就都一样了,从而使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也趋于一致。
2. 平坦性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可分为开空间、闭空间和平坦空间三种类型。天文观测表明,宇宙目前是平坦空间。但平坦空间极难形成,因为它要求宇宙的能量密度必须严格等于临界密度,就如同跷跷板一样,只要最初稍有偏离,就会随着空间的膨胀放大这种偏离。
由于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宇宙大爆炸初期,有些区域密度大,有些区域密度小,最终很可能导致形成一个不平坦的宇宙。然而天文观测显示宇宙现在非常平坦,这就产生了矛盾。
爆胀场理论可解决此问题,其思路是:一粒沙子密度不均匀,有的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密度小,若将这粒沙子瞬间膨胀到银河系那么大,就会抹平一切密度不均匀,宇宙的空间就会变得非常平坦,从而完美解决了该问题。
3. 磁单极子问题:大多数大统一理论认为,大爆炸后10的负36次方秒左右,因温度变化,强力和电弱力分离,这次从高温到低温的相变过程中会出现磁单极子。磁单极子是指像磁铁虽有南北两极,但它只有南极或者只有北极的一种特殊粒子。
根据大爆炸模型计算,宇宙应该产生了很多磁单极子,可至今我们一个都未找到。要是能找到磁单极子,肯定能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于爆胀场理论解决此问题的方式,假设在一粒沙子里面有1亿颗磁单极子,当沙子瞬间膨胀到银河系大小,整个太阳系都分不到一颗磁单极子,自然就找不到它了。
总之,传统的大爆炸模型存在这三大缺陷,于是天文学家提出了爆胀场理论来修复这些缺陷,相当于给大爆炸模型打了个大大的补丁。
三、爆胀场理论的观测证据及相关推导
爆胀场理论有三个核心预言:宇宙空间非常平坦、存在符合高斯分布的近尺度不变的密度涨落、原初引力波。
下面我们来简单推导一下空间为何会出现指数膨胀。根据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可得到宇宙的演化方程——弗里德曼方程,这是宇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方程。对于宇宙大爆炸前期来说,方程后面两项可忽略不计,从而可简化为:
这里p代表物质的能量密度,G是引力常数,a(t)代表空间的大小,a(t)上面一个点代表宇宙空间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也就是微积分里的da\/dt。
如果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数值,那么p就是一个固定数值,整个方程的右边就是一个固定值,简化后它就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微分方程,大一学生基本都会解这个微分方程。其解令人惊讶的是出现了指数形式。因为a代表空间的大小,t代表时间,这就意味着宇宙空间的大小随时间呈指数变化。所以,只要假设真空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值,宇宙空间的大小就能随时间指数增加。
接着看看爆炸前后宇宙的总能量变化。根据定义,能量密度等于能量除以体积,而体积等于长度的三次方。由于爆炸使宇宙的长度增加了10的26次方倍,可知宇宙的体积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又因为宇宙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值,所以爆炸前后宇宙的能量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假如爆炸前宇宙只有几百个氢原子的能量,那么爆胀后宇宙的总能量就会变成10的55次方千克,而10的55次方千克就是现在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这个结论相当震撼,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宇宙大爆炸起始点密度无限大、物质无限多,现在依据爆胀场理论,大爆炸的起点只需有几百个氢原子的能量即可,宇宙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是在10的负36次方秒到10的负32次方秒之间通过空间爆胀增加的。
一、宇宙大爆炸能量来源
那宇宙增加的这么多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天文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是从真空获取的能量,真空蕴含着大量能量,它存在高能量状态和低能量状态,就好比水库一样,大爆炸之前的真空处于高能量状态,大爆炸之后变为低能量状态。
因为存在类似大坝高度固定的某种条件限制,所以真空能量的变化也是相对固定的,这就相当于真空暴胀场的能量密度是固定值。根据前面讲过的弗里德曼公式,暴胀场的能量密度固定会引发空间指数膨胀。
另外,真空能量发生变化后,如同水库上游的水倾泻到下游,在下游积攒了大量能量。按照之前所讲,能量与真空相互作用能产生各种粒子,这些能量在下游的真空里形成了一团包含夸克、胶子、电子、光子等的粒子云,之后粒子云逐步合并形成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恒星和星系等。
总之,真空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其能量数值变化相对固定,这导致了空间指数膨胀、能量损耗,同时在真空里激发出粒子云,正好对应暴胀场理论和大爆炸理论这两个互补的理论。在宇宙学领域,目前只有这两个理论有较多观测证据,暴胀场理论有部分观测证据,大爆炸理论至少有6个观测证据,其他理论基本缺乏观测证据。所以,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很可能来源于真空势能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我再强调一下,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很可能来源于真空势能的变化。
二、关于真空能量的思考及不同理论观点
那真空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以下两种思路:
1. 霍金等人的观点:霍金认为物质的能量与真空的能量之和为0,如果物质的能量是正的,那么真空的能量就是负的。(此处“伊拉克”表述有误,推测可能想说“狄拉克”,狄拉克是20世纪除爱因斯坦之外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家,他认为真空是充满负能量态的粒子海,其对真空的理解可供我们参考。)
2. 能量守恒相关探讨:在现代物理学中,能量守恒等价于时间的平移不变性,假如自然法则不遵循时间的平移不变性,那么能量可能不守恒。事实上,现在不少天文学家认为宇宙物质部分的能量是不守恒的,至于物质与真空的总能量是否守恒还存在争议,我个人认为物质加真空的总能量应该是守恒的。
那真空为什么有能量呢?真空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人类对真空的认知还处于类似盲人摸象的阶段,用不同的理论去观察真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例如:
1948年,卡西米尔通过实验证明真空并非空无一物,里面存在能量涨落;1960年,量子场论认为真空里充满了虚粒子;1990年,量子信息领域认为真空是具有大量量子纠缠的量子比特海;2000年,宇宙学研究发现真空里存在暗能量,暗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胀。
人类至今还无法完整描绘出真空的真实面貌。
三、多重宇宙相关探讨及与其他宇宙观对比
真空为什么存在能量高的状态和能量低的状态呢?真空在一个点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在其他点有没有可能也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呢?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科学暂时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只能借助科幻的多重宇宙模型来探讨。
多重宇宙观点认为存在一个有限或者无限的真空,里面有很多“泡泡”,每一个“泡泡”就是一个宇宙,“泡泡”里面有时间、空间、粒子,而“泡泡”外面没有时间、空间、粒子,只有真空。
由于存在量子涨落,真空的能量并非完全均匀,有高有低,一些真空区域能量高,另一些真空区域能量低。霍金曾打过比方,真空就像临近沸腾的水,一旦某个区域温度超过100°c,就会瞬间形成一个气泡,也就是发生一次宇宙大爆炸,释放该区域真空的能量。因为气泡形成过程是吸收热量的,就像宇宙大爆炸吸收了真空里局部过高的能量,从而在真空里“吹”起一个宇宙泡泡。
那宇宙泡泡未来的宿命是什么呢?既然泡泡起源于向真空借能量,那么泡泡最终的归宿必然是把能量还回真空,有借有还嘛。具体来说,物质通过质子衰变、黑洞霍金辐射、大撕裂、真空衰变等方式变成光子,而光子的波长会随着空间膨胀被拉长,即光子的能量被空间膨胀降低,那光子减少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当然是回归引力场或者回归真空了。所以,从多重宇宙角度来看,回归真空有可能是我们这个宇宙泡泡的最终归宿,这一点很重要,我再强调一遍,从多重宇宙的角度来说,回归真空有可能是我们这个宇宙泡泡的最终归宿。
四、宇宙观的发展
既然宇宙起源于真空,那真空又是怎么来的呢?假如真空是由真真空创造的,那真真空又是谁创造的呢?这样追问本源是无穷无尽的。真空也只是人类现阶段对宇宙的了解,肯定不是终极答案。若要寻找终极答案,可能只能借助于信仰,比如上帝、道、佛、自然法则、物自体、绝地精神、飞天意面等等。大家更倾向于道或者自然法则。
基本逻辑:自然法则创造了真空,真空将基本的能量传递给暴胀场,暴胀场衰变后激发出一团粒子云,最后从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开启了宇宙大爆炸,这就是整个宇宙大爆炸的宏观逻辑结构。
大约138亿年前,整个宇宙从一个极小、极热、极致密的起点状态瞬间膨胀开来,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在瞬间爆裂,释放出无尽的能量和物质。这一瞬间,时间与空间一同诞生,宇宙的舞台由此拉开帷幕。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从这个起点开始急剧膨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温度高达数十亿度。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逐渐降低,物质开始凝结,形成了氢、氦等轻元素,之后这些轻元素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了第一代恒星和星体,宇宙的结构逐渐显现并不断演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