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永嘉之乱西晋覆亡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第86章:永嘉之乱西晋覆亡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战火熊熊燃烧,长达十六年之久,将西晋王朝烧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这场内乱犹如一场疯狂的噩梦,把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拖入了无尽的深渊。
政治上,朝堂完全沦为了腐败的温床。官员们卖官鬻爵,官职公然标价售卖。《晋书》记载,当时关内侯的爵位都能通过钱财交易获得,各级衙门被一群只知搜刮民脂民膏的庸碌之辈充斥。政令毫无稳定性,今日推行的政策,明日可能就被推翻,整个官僚体系彻底陷入混乱,失去了基本的公信力与执行力,民众对朝廷失望透顶。
经济领域更是一片衰败之景。长期战乱致使大量农田荒废,百姓被迫放下农具投身战争,田园荒芜,粮食产量锐减。《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谷价腾贵,斗米万钱” ,物价飞涨,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获取。政府为填补财政亏空,不断加重赋税,百姓不堪重负,饿殍遍野,社会弥漫着绝望与悲凉的气息,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
民生之艰难难以言表。战争使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亲人离散。百姓不仅要时刻担忧生命安全,还得忍受饥饿与疾病的折磨。社会秩序荡然无存,盗贼横行,烧杀抢掠之事频繁发生,民众生活毫无安全感。曾经热闹繁华的城镇,如今冷冷清清,一片死寂;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乡村,只剩下残垣断壁和痛苦的呻吟,西晋王朝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在风雨中岌岌可危。
在西晋内部陷入混乱之际,北方草原上,匈奴汉赵政权如一颗新星悄然崛起。刘渊,这位匈奴族的杰出领袖,自幼便对中原文化展现出浓厚兴趣。他身处尚武的匈奴部落,却痴迷于经史子集,日夜研读。他对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了如指掌,深知匈奴与中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看到西晋王朝内部腐败不堪,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匈奴崛起的绝佳时机。
刘渊心中逐渐萌生了一个宏伟计划 —— 以恢复汉室为旗号,召集匈奴各部,积聚力量,逐鹿中原。他深知单纯以匈奴名义起兵,难以获得中原百姓支持,而汉朝在百姓心中仍有一定影响力。于是,他对外宣称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要继承汉室遗志,恢复汉室荣光。这一策略成效显着,众多匈奴部落纷纷响应,前来归附。刘渊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智慧,将分散的部落凝聚成强大力量,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很快便在北方地区崭露头角。
刘渊去世后,其子刘聪继位。刘聪同样野心勃勃、极具谋略,一心继承父亲遗志,对南侵中原充满渴望。他深知西晋虽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要一举消灭并非易事。于是,他一方面精心筹备,加强军队建设。扩充兵力,从匈奴各部选拔精锐之士,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同时,注重军队训练,聘请精通兵法的将领,对士兵进行严格军事训练,提升军队战斗素质。另一方面,他密切关注西晋内部动态,派遣大量间谍潜入西晋境内收集情报。这些间谍深入西晋朝堂、军队、民间,详细了解西晋朝廷的政治局势、军事部署以及社会民生状况。通过这些情报,刘聪对西晋的弱点了如指掌,耐心等待着最佳进攻时机,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猎豹,蓄势待发。
此时的西晋内部,情况愈发糟糕。宫廷斗争激烈,各方势力为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皇帝司马炽形同虚设,成为各方操控的傀儡。朝堂上,大臣们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全然不顾国家安危。地方势力纷纷割据一方,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他们在领地内横征暴敛,扩充军队,形成一个个独立小王国。
西晋军队在长期战乱中,早已失去往日雄风。士兵士气低落,对战争充满恐惧与厌倦。他们缺乏训练,军事技能生疏,武器装备陈旧不堪,许多士兵连一件像样的铠甲和兵器都没有。面对即将到来的外敌入侵,西晋朝廷毫无准备,依然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皇帝司马炽每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们忙于争权夺利,贪污受贿,对国家危机视而不见。整个西晋王朝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的船只,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永嘉五年,刘聪认为时机成熟,他眼中闪烁着兴奋光芒,亲自坐镇指挥,派遣大军南下,直逼西晋都城洛阳。洛阳,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市,此时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百姓隐隐感觉到一场巨大灾难即将降临,心中充满恐惧与不安。
刘聪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进攻策略十分精妙。先派出精锐骑兵,对洛阳周边城市进行骚扰和攻击,切断洛阳与外界联系。这些骑兵行动迅速,神出鬼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就像一群凶猛恶狼,在西晋领土上肆意肆虐,让西晋军队防不胜防。洛阳周边城市纷纷告急,百姓四处逃窜,哭声震天。
接着,刘聪的主力部队集中兵力,对洛阳城发动猛烈进攻。战场上,匈奴军队喊杀声震耳欲聋,如同一股汹涌的黑色洪流,向着洛阳城扑来。攻城器械发出沉闷巨响,一次次撞击着洛阳城的城门,城门在巨大冲击力下摇摇欲坠。士兵们扛着云梯,奋勇攀爬城墙,他们眼中闪烁着凶狠光芒,仿佛一群饥饿猛兽。
晋军在洛阳城的防御战中表现糟糕。士兵面对如狼似虎的匈奴军队,毫无斗志,纷纷逃窜。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因长期缺乏修缮,不堪一击。许多地方城墙出现裂缝,砖石松动,根本无法抵挡匈奴军队的进攻。晋军将领们此时乱了阵脚,相互推诿责任,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投降,认为抵抗只会带来更多伤亡;有的主张突围,试图寻找一线生机。然而,这些主张都未得到有效实施,晋军陷入一片混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