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党锢之祸贤士遭难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东汉中后期,朝堂仿佛被一双双无形的黑手肆意摆弄,权力的旋涡在官宦之间疯狂旋转,从未止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好似两颗毒瘤,深深扎进东汉王朝的肌体,让朝纲混乱不堪,政治愈发黑暗腐朽。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也千疮百孔,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孕育出了一场改变东汉命运的政治大灾难——党锢之祸。
自和帝往后,东汉的皇帝大多幼年即位。幼主登基,太后便临朝称制。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太后往往会大力任用自己的外戚家族。窦氏、邓氏、梁氏等外戚家族瞬间权倾朝野,他们在朝堂上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毫无顾忌地搜刮民脂民膏,把原本还算清明的政治生态搅得乌烟瘴气。
就拿外戚梁冀来说,他在顺帝、冲帝、质帝、桓帝四朝把持朝政将近二十年。梁冀为人凶残贪婪,行事嚣张跋扈到了极点。他竟然随意废立皇帝,质帝仅仅因为说了一句他是“跋扈将军”,就被他用毒饼残忍杀害。梁冀的家族成员也都占据着高位,他们在各地巧取豪夺,疯狂兼并土地,修建的园林遍布洛阳周边,绵延数十里。园林里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数不胜数,可这些都是从民间强行搜刮来的。百姓们在他们的残酷统治下,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然而,随着皇帝慢慢长大,自然不甘心一直当外戚手中的傀儡,就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而此时皇帝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宦官。于是,皇帝和宦官联合起来发动政变,成功铲除外戚势力。但这却让宦官势力迅速崛起,成了新的政治毒瘤。像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侯”,在消灭梁冀势力后被桓帝封侯,他们的权势瞬间膨胀,生活变得奢靡无度。他们大肆修建豪华府邸,府邸的规模和装饰都能和皇宫相媲美。他们的亲属党羽也在各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东汉的政治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这黑暗政治的背后,社会经济问题也愈发严重。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世家大族、外戚和宦官凭借权势,疯狂抢夺土地,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被迫成为流民,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要么只能给地主当佃农,遭受残酷的剥削。他们不仅要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还要承担各种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困苦到了极点。这种社会经济的不平等,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党锢之祸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在这样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太学生与官僚群体中的正直之士,对宦官的乱政行为感到无比愤怒。他们心怀天下,一心想要匡扶社稷,于是毅然开始了与宦官集团的抗争。
太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心中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他们在太学里相互交流,时刻关注着时政,对宦官集团的种种恶行极为不满。太学生们常常在太学中集会,激烈地抨击宦官的恶行,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他们的言论在京城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让宦官集团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官僚群体中的许多正直之士,也和太学生们相互呼应。他们在朝堂上,不顾宦官的权势,敢于直言进谏,揭露宦官的罪行。李膺、陈蕃、杜密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膺,字元礼,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为人刚正不阿,在士人中声望极高。他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护乌桓校尉等职,在任期间,从不畏惧强权,敢于惩治那些不法之徒,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担任司隶校尉时,更是铁面无私,对宦官及其党羽毫不留情。
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令,他仗着哥哥的权势,在当地无恶不作,甚至做出杀害孕妇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张朔的恶行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民愤,可因为他有张让这个靠山,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李膺得知此事后,决心为民除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膺带领手下,如同黑夜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包围了张朔的府邸。张朔察觉到情况不妙,想要逃跑,但在李膺的严密追捕下,最终无处可逃。在审讯过程中,张朔百般抵赖,可李膺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让他无从狡辩。最终,张朔被依法惩处。此事一出,京城震动,百姓们拍手称快,而宦官们则对李膺又怕又恨。
李膺不仅在朝堂上刚正不阿,在生活中也十分注重对家人的教导。他对子女要求严格,时常教导他们要做正直善良之人,不可仗势欺人。在闲暇时光,他也会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诗论道,尽显温情的一面。然而,这样一位心怀正义的官员,却因为触动了宦官集团的利益,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
陈蕃,字仲举,他一生都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性格刚直,从不畏惧权势。陈蕃早年就因为品行高洁而闻名,被举为孝廉后踏入仕途。他多次上书皇帝,言辞恳切地揭露宦官的罪行,请求皇帝抑制宦官的势力。他在担任太尉时,曾和李膺等人一起,坚决反对宦官的专权行为。
陈蕃平日里对儒家经典研读颇深,他的政治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坚信,只有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准则,才能治理好国家。他常常在书房中独自沉思,思考如何才能改变当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在奏章中曾写道:“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方今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东西,耽禄畏害。陛下前始摄位,顺天行诛,苏康、管霸并伏其辜。是时天地清明,人鬼欢喜,奈何数月复纵左右?元恶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诛此曹,必生变乱,倾危社稷,其祸难量。愿出臣章,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诸奸知臣疾之。”然而,他的建议大多没有得到皇帝的采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宦官集团的斗争。
杜密,字周甫,与李膺齐名,当时人称“李、杜”。他历任代郡太守、北海相、尚书令等职,在任期间,积极打击宦官势力,毫不退缩地检举违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深知宦官集团的恶行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所以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他都坚决维护正义。在北海相任上,他发现当地的宦官子弟仗势欺人、鱼肉百姓,便立刻展开调查,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这些官僚与太学生们相互支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宦官集团的力量。他们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旗帜,试图扭转社会风气,恢复政治清明。他们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正义和理想,更是为了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
随着太学生与官僚群体对宦官集团的抨击越来越激烈,宦官集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决定采取行动,对反对者进行残酷的镇压。
公元166年,一件引发党锢之祸的关键事件发生了。宦官侯览的党羽张成,提前得知朝廷即将颁布大赦令,便唆使其子故意杀人。张成以为,有大赦令在手,他儿子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然而,李膺得知此事后极为愤怒,他不顾大赦令的规定,毅然将张成之子处死。李膺心中清楚,如果放过这个杀人凶手,那就是对法律的亵渎,对正义的践踏。他下定决心,哪怕要面对巨大的风险,也要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张成与侯览等人对此怀恨在心,他们勾结在一起,指使他人上书皇帝,诬陷李膺等人与太学生、诸生相互勾结,结成朋党,诽谤朝廷,扰乱风俗。汉桓帝昏庸无能,听信了宦官的谗言,勃然大怒。他立即下诏,逮捕李膺、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并将他们关进监狱,严刑拷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