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iaoshuo.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44章 司马迁着史记成史家绝唱

第44章 司马迁着史记成史家绝唱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西汉天汉三年,酷热难耐的长安城中,未央宫的琉璃瓦在日光的灼烧下闪烁着冷冽的光。宫殿巍峨耸立,飞檐斗拱间彰显着大汉的威严与荣耀,然而,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宫殿,却也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与朝堂的波谲云诡。

在长安的一隅,有一座略显陈旧的小院,院墙的青砖在岁月的侵蚀下斑驳陆离。院中的老槐树,枝叶繁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叶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低语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里,便是司马迁的家。司马迁从朝堂归来,脚步沉重如灌了铅,满心的愤懑与无奈。他刚刚在朝堂上听闻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消息,那一刻,整个朝堂仿佛被点燃了火药桶,众人皆对李陵口诛笔伐,言辞激烈,恨不得将李陵千刀万剐。而唯有他,像是置身于这汹涌浪潮之外,内心的声音促使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备受尊崇的太史令。司马谈对史学有着极高的造诣和满腔的热爱,在他的书房中,堆满了从古至今的各类史书,那些泛黄的竹简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司马迁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得近乎痴迷的兴趣。他十岁时便能熟练诵读《左传》《国语》等经典史书,书中那些古老的故事,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他的脑海中徐徐展开,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大门,让他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年少的司马迁,常常坐在父亲身旁,仰望着父亲那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智慧的脸庞,听他讲述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些传说中,黄帝战蚩尤,逐鹿中原,部落间的厮杀震天动地,黄帝的英明神武、蚩尤的勇猛凶悍,都在父亲的讲述中活灵活现。还有夏商周的兴衰,夏朝的建立,开启了华夏世袭制的先河;商朝的繁荣,青铜文化的灿烂辉煌;周朝的分封,诸侯林立,礼乐制度的兴起与传承。春秋战国的纷争更是让司马迁心潮澎湃,百家争鸣,诸子的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动荡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战争的硝烟弥漫,英雄豪杰辈出。每当此时,司马迁的眼中便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心中暗暗立下志向,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史官,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世间的风云变幻,传承历史的火种,让后人能透过文字,看到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迁的学识愈发渊博,他对世界的渴望也愈发强烈。二十岁时,他毅然踏上了漫长的游历生涯。他背上行囊,告别了熟悉的长安,踏上了前往东南的道路。一路上,山川壮丽,景色如画,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异,都让他大开眼界,惊叹不已。在会稽,他沿着古老的河道,探寻大禹治水的遗迹。那滔滔的江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大禹率领民众,不畏艰险,疏通河道,与洪水殊死搏斗的场景。他站在江边,闭上眼睛,耳边似乎传来了远古的号子声,那是民众齐心协力与自然抗争的呐喊,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在曲阜,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瞻仰孔子的故居。他看到了孔子讲学的杏坛,那朴素的讲台,仿佛还留存着孔子的气息。他想象着当年孔子在这里,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那谆谆教诲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他的心田。他还前往孟尝君的封地,深入民间,了解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故事。那些门客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不惜肝脑涂地,他们的侠义精神让司马迁深深敬佩,也让他对人性中的忠诚与感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游历,不仅丰富了司马迁的见识,更让他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再仅仅从书本上认识历史,而是亲身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鲜活。他深知,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记载,更是无数人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交织而成的长卷,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有着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游历归来后,司马迁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成为了汉武帝的郎中。这一职位,让他有机会跟随汉武帝四处巡游,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目睹了大汉的辽阔疆域,领略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见证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如暴风雨般突如其来。

天汉二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李陵深知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与匈奴主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了数日,李陵的部队奋勇抵抗,以少敌多,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但最终,因寡不敌众,且没有后援,李陵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朝堂震惊,汉武帝大怒,他的威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群臣纷纷指责李陵的叛国行为,言辞之激烈,仿佛要将李陵从历史中抹去。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深交,但他深知李陵的为人。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继承了李家的英勇与气节。在司马迁看来,李陵此次兵败,实在是因为寡不敌众,且没有后援。他的投降,或许只是权宜之计,日后必定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怀着这样的想法,司马迁在朝堂上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从李陵的为人、战斗的过程,到他对汉朝的忠诚,一一阐述,希望汉武帝能够冷静看待此事,不要轻易给李陵定罪。然而,他的这番话,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愤怒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是对他权威的公然挑战,是对大汉威严的亵渎。

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腐臭的稻草硌在身下,老鼠在角落里窜动。狱卒的皮鞭带着风声落下,每一下都似要将他的灵魂抽离。饥饿与寒冷,如同两个如影随形的恶魔,时刻侵蚀着他的身体。但这些身体上的痛苦,远不及他心中的悲愤。他不明白,自己只是说出了心中的真相,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他望着牢房的天花板,心中充满了绝望和困惑,那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在这一刻,仿佛变得遥不可及。

不久后,又传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汉武帝更加愤怒,他的怒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不可遏制。他下令处死了李陵的全家,司马迁也因此被牵连,被判了死刑。按照汉朝的法律,死刑犯有两种减免刑罚的方法,一是缴纳五十万钱,二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家境贫寒,根本无力拿出如此巨额的钱财。摆在他面前的,只有宫刑这一条路。宫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它不仅意味着身体的残缺,更意味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司马迁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挣扎之中,他想到了死,一死了之,或许可以摆脱这无尽的痛苦和耻辱。他在黑暗的牢房中,独自徘徊,脚步沉重而凌乱,心中的痛苦如汹涌的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临终前,紧紧握着他的手,眼中满是期待与嘱托。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家族的事业,完成一部伟大的史书,传承历史的真相。那紧握的双手,那殷切的目光,仿佛还在眼前。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志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人物,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都等待着他去记录,去传承。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他的内心。

“不,我不能死!”司马迁在心中呐喊。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比生命更重要的使命。如果就这样死去,他不仅对不起父亲的嘱托,更对不起那些等待他去书写的历史。为了完成《史记》,他决定忍辱负重,接受宫刑。

受刑后的司马迁,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他的身体变得虚弱不堪,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精神也时常陷入恍惚,那些痛苦的记忆如噩梦般缠绕着他。走在大街上,人们异样的目光如芒在背,那些窃窃私语仿佛是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心中充满了自卑和绝望。他望着镜子中的自己,那残缺的身体,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和痛苦。他的头发凌乱,眼神空洞,仿佛失去了灵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