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iaoshuo.com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39章 汉景帝削藩与七国之乱

第39章 汉景帝削藩与七国之乱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西汉景帝三年,暮春的长安,未央宫的琉璃瓦在日光下泛着冷光。未央宫朝堂之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一场关乎大汉国运的争论正在激烈上演。

汉景帝刘启高坐龙椅,眉头紧锁,目光在群臣间来回扫动,试图从他们的神色中探寻出破局之策。御史大夫晁错站在朝堂中央,身形笔直,声音激昂却又透着焦急:“陛下,如今藩国之势如日中天,已然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就拿吴王刘濞来说,他坐拥三郡五十三城,境内矿产丰富,私自铸钱,又傍海煮盐,获利无数,富可敌国。其境内百姓不用缴纳赋税,还时常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自练兵。长此以往,藩国尾大不掉,大汉江山恐将岌岌可危!”晁错言辞恳切,双手不自觉地紧握,额头微微沁出汗水,他深知,削藩一事,刻不容缓。

景帝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自汉朝建国之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本意是拱卫皇室,可历经几代,藩国势力逐渐膨胀。从父亲汉文帝时起,就已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当年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先后谋反,虽都被平定,但藩国势力并未受到实质性削弱。如今自己即位,局势愈发严峻,若不采取措施,大汉江山恐将不稳。

汉初,天下初定,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经济,稳定统治,刘邦在借鉴秦亡教训的基础上,采用了郡国并行制。一方面,郡县直属中央,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希望他们能在地方上起到屏藩汉室的作用。在经济上,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使得藩国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像吴国这样资源丰富的藩国,通过铸币、煮盐等产业,积累了巨额财富,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一些郡县。在军事上,藩国拥有自己的军队,随着实力的增强,这些军队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政治上,藩国的官员任免、法律制定等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这使得藩国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文化上,各藩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齐国传承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传统,稷下学宫虽已不复当年辉煌,但余韵犹存,黄老之学、儒家思想在这里交融碰撞,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宝学之士,这些人才进入藩国的统治阶层,为藩国的发展出谋划策。楚国则保留着浓郁的南方文化特色,其文学、艺术风格独特,楚辞的浪漫瑰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楚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藩国与中央的隔阂,使得中央的政令在藩国推行时面临诸多阻碍。

“御史大夫所言极是,朕也深知藩国之弊。只是削藩一事,关乎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战乱,诸位爱卿可有良策?”景帝的目光望向群臣,试图从他们脸上找到一些支持与建议。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丞相申屠嘉站起身来,神色凝重,他的袍服随着动作微微摆动:“陛下,削藩之事,不可操之过急。藩国历经数代,根基深厚,骤然削藩,恐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如今我朝初定,民生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爆发战乱,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经济也将遭受重创。再者,各藩国在文化上与中央已有差异,贸然行动,恐会引发文化层面的动荡,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丞相所言差矣!”晁错立即反驳,他向前一步,目光炯炯地看向申屠嘉,又环顾朝堂,“如今藩国谋反之心已昭然若揭,即便不削藩,他们迟早也会起兵造反。早削藩,祸患尚小;若等到他们准备充分,再动手就晚了。当下我朝国力虽在恢复,但也并非不堪一击。若能趁此时机,果断削藩,将权力收归中央,不仅能消除隐患,更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至于文化差异,正是因为藩国文化独立发展,才更需加强中央的统一引导,削藩之后,推行统一的文化政策,方能凝聚人心。”

申屠嘉眉头紧皱,正欲再次反驳,却被其他大臣的议论声打断。众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景帝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削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解决藩国威胁,又可能引发内乱。但想到藩国对朝廷的潜在威胁,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心中的天平逐渐向削藩倾斜。

几日后,景帝终于下定决心,采纳晁错的《削藩策》,下令削夺楚王、赵王、胶西王等藩国的部分封地。消息一经传出,天下震动。尤其是吴王刘濞,得知朝廷要削藩的消息后,顿时暴跳如雷。

“景帝小儿,竟敢动我封地!我苦心经营数十年,岂能让他得逞!”刘濞在王府中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他早就对朝廷心怀不满,如今更是觉得景帝此举是在逼他造反。

刘濞立即召集心腹谋士商议对策。他的谋士们纷纷进言,有人主张立即起兵反抗,也有人建议先观望一段时间,联合其他藩国共同行动。最终,刘濞决定联合其他六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旗号,起兵反叛。

景帝三年正月,吴王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征集了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共计二十余万人。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与此同时,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也纷纷响应,七国联军一时声势浩大,震动天下。

七国之乱的消息传至长安,景帝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自己的削藩之举竟如此迅速地引发了叛乱。此时,朝堂之上乱作一团,大臣们惊慌失措,纷纷向景帝进言。

“陛下,如今七国叛乱,来势汹汹,当务之急是调兵遣将,平定叛乱。”一位大臣焦急地说道。

“陛下,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臣以为可先斩晁错,以平息叛乱。”另一位大臣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

景帝听着大臣们的建议,心中愈发纠结。他深知晁错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才提出削藩之策,如今却要将他作为平息叛乱的筹码,实在有些不忍。但看着眼前混乱的局势,他又不得不考虑这个建议。

就在景帝犹豫不决之时,袁盎进宫求见。袁盎曾担任过吴国丞相,与吴王刘濞相识。他向景帝进言:“陛下,臣以为七国叛乱,皆因晁错削藩而起。如今若斩晁错,赦免七国之罪,恢复他们的封地,七国之乱或许可兵不血刃而平。”

景帝听后,陷入了沉思。良久,他长叹一声,说道:“若真能如此,朕又何惜一人。”最终,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忍痛下令将晁错腰斩于东市。

晁错接到旨意时,还蒙在鼓里。他被押解着前往东市,一路上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甘。当他看到周围的百姓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时,才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

“陛下,臣一心为朝廷,为何要杀臣?”晁错在刑场上仰天高呼,声音中充满了悲愤。但一切都已无法改变,随着刽子手的手起刀落,一代忠臣晁错含冤而死。

然而,景帝的这一举措并未如他所愿平息叛乱。七国联军得知晁错已死,非但没有退兵,反而更加嚣张。他们认为景帝软弱可欺,于是继续挥师西进,直逼长安。

景帝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七国的奸计。他懊悔不已,同时也下定决心,要彻底平定这场叛乱。于是,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位将军,前往平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