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老子归隐着经悟大道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华夏风云人物传!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时期宛如一幅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动荡与变革的画卷。彼时,周室式微,往昔那威震四方、令诸侯臣服的赫赫宗周,已在岁月的侵蚀与诸侯的僭越之下,渐失其鼎盛时的荣光。洛邑,这座曾作为天下共主之都的繁华城池,亦难掩衰败之象。城墙之上,砖石斑驳,铭刻着岁月的沧桑;城内街巷,不复昔日的熙攘繁华,时有流离失所的百姓穿梭其间,他们面容憔悴、眼神惶然,仿若乱世飘摇中的无根之萍,折射出这大时代下民生的艰难与辛酸。
老子,这位身处乱世却心怀天下的智者,彼时正担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一职。守藏室,乃是汇聚天下典籍文献之所,仿若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智慧结晶的宝库。老子整日沉浸于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在昏黄的灯光下,逐卷翻阅那些古老的竹简。透过岁月尘封的文字,他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目睹了上古贤君治世的德政与安宁,亦见证了王朝兴衰交替的无常与必然。岁月的沉淀与知识的累积,使他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人世的沧桑变迁,形成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老子其人,生得仙风道骨,面容清癯而祥和,双目深邃若渊,仿佛能洞穿世间的虚妄与表象,直抵那隐匿于万事万物背后的真谛。平日里,他寡言少语,然每出一言,皆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蕴含着无尽的哲理与智慧,令闻者仿若拨云见日,心中豁然开朗。身处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乱世,他亲眼目睹诸侯间为争权夺利而频繁兴兵,致使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朝堂之上,亦是奸佞当道、权谋倾轧,往昔的礼仪道德被弃如敝履。这一幕幕人间惨象与道德沦丧之态,令老子痛心疾首,他深知,凭借一己之力,难以扭转这乾坤颠倒的乱世颓势。于是,归隐之心,在他心中悄然萌生,且愈发坚定。他渴望远离这尘世的纷扰喧嚣,寻一方静谧之地,静下心来,探索那宇宙万物的根源与至理,追寻那至高无上、玄之又玄的“大道”。
终于,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老子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袍,背着简单的行囊,牵着一头青牛,缓缓迈出了洛邑的城门。那青牛毛色青苍,宛如古松之色,其眼神温顺而坚毅,仿佛知晓主人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精神征途。老子回首凝望那渐远的都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不舍,亦有对未知前路的期许与毅然。他深知,此去山高水长,却也是命运的必然抉择,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全新的篇章,而这篇章,将为后世留下浓墨重彩的智慧篇章。
老子一路西行,风餐露宿,沿着古老的官道缓缓前行。沿途之景,恰似这乱世的缩影,变幻无常且满目疮痍。他目睹了战火纷飞后村庄的断壁残垣,焦黑的土地上弥漫着死寂的气息,偶尔传来几声幸存者的悲戚哭声,声声入耳,刺痛着他的心扉;田野间,辛勤劳作的农夫们虽汗流浃背,却收获寥寥,他们身形佝偻,脸上刻满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眼中的希望之光亦在这乱世的重压下日渐黯淡。这些人间疾苦的景象,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老子心头,却也更加坚定了他归隐求道、探寻解脱之法的决心。他深知,这世间的苦难,唯有凭借对“道”的深刻领悟与广泛传播,方能寻得一丝曙光,照亮这黑暗的尘世。
历经数日的跋涉,老子骑着青牛,终于抵达了函谷关前。函谷关,雄踞于两山之间,地势险要,其两侧山峦高耸入云,陡峭险峻,中间唯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仿若天堑。此关扼守着中原通往秦国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在这乱世之中,更是戒备森严。城墙上,守关的士兵们身着甲胄,手持兵器,神情冷峻而警惕,时刻注视着过往的行人与车马,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迹象。
而此时,函谷关的守将尹喜,乃是一位颇具才情与远见卓识之人。尹喜自幼便对天文星象之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常常于夜间登上城楼,仰首凝视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探寻宇宙星辰运行的奥秘与规律。近些时日,他夜观天象,忽见东方天际紫气东来,仿若祥龙蜿蜒,其气雄浑而祥瑞,久久萦绕于函谷关上空,不肯散去。尹喜见状,心中暗自欣喜不已,他深知,此乃大吉之兆,预示着将有圣人途经此地。于是,他即刻传令下去,吩咐手下的士兵们务必留意过往的行人,若见到气质超凡脱俗、神态祥和而深邃之人,务必及时前来通报。
这一日,尹喜正在关上例行巡视,举目远眺间,远远地便望见一位老者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那老者白发如雪,却丝毫不显衰弱之态,反而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他身着一袭略显破旧却干净整洁的长袍,随风飘动间,透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洒脱与自在。其神态悠然自若,眼神深邃而平静,仿若世间万物皆在其洞察之中,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而庄严的光晕,令人心生敬畏。尹喜见状,心中一动,赶忙快步下关相迎。待走到近前,他恭敬地拱手行礼,问道:“敢问长者,可是李耳先生?”
老子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轻声说道:“正是老夫。”
尹喜听闻此言,心中顿时大喜过望,连忙躬身下拜,激动地说道:“先生乃当世大贤,尹喜久仰先生之名,如雷贯耳。今日得以亲见先生尊颜,实乃尹喜三生有幸。先生此去,不知可有何教诲留予后人?”
老子注视着尹喜,见他目光诚挚,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与智慧的炽热渴望,心中对其亦产生了几分嘉许之意。略作思忖后,他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老夫便留下一些话语吧。”
尹喜闻言,心中欣喜不已,赶忙将老子迎入关内,为他精心安排了一处幽静的住所。那住所虽陈设简陋,却胜在环境清幽宜人,四周绿树环绕,静谧的氛围正适合老子静下心来进行创作与思考。老子步入屋内,环顾四周,只见屋内摆放着一张古朴的几案,几案之上早已备好笔墨竹简。他缓缓走到几案前,缓缓坐下,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方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深知,自己即将留下的话语,并非一时的应景之辞,而是要将自己一生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与智慧结晶,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自己对这乱世苍生最后的深情馈赠,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老子闭目沉思良久,仿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这静谧的空间中,他的思绪渐渐清晰。终于,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透射出一种深邃而澄澈的光芒。他缓缓提起笔,蘸满墨汁,在竹简上郑重而沉稳地写下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个字。此开篇之语,恰似一道划破混沌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那无尽的智慧苍穹,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与玄机。“道”,这一抽象而宏大的概念,乃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与内在规律,它深邃而神秘,难以用寻常的言语去精准地描述与界定。一旦人们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阐释它,那所说出来的便已不再是那永恒不变、至高无上的“道”的本真了;同样,世间万物皆有其名,然而这些名称,不过是人们为了便于区分与认知而赋予它们的外在标识,并非其本质内涵所在。
老子写罢,微微停顿片刻,手中之笔未停,接着又写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以简洁而深邃的笔触,阐述着宇宙从混沌未开、无名无形的初始状态,逐渐演化到有了分别、有了名称,从而万物滋生、繁衍不息的奇妙过程。同时,他亦教导人们,要学会以一种无欲无求、空灵澄澈的心境去体悟“道”的玄妙与精微之处,感受那超越言语与表象的深层意蕴;而在有欲念产生之时,亦要善于观察事物的边界与表象,通过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把握,来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如此,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万物,洞察其本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子仿若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经》的创作之中。他每日清晨,天尚未大亮,便起身端坐于几案前,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晨光,开始了一天的思考与书写。他时而凝眉沉思,脑海中仿若放映着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从周王室的宫廷纷争、政治腐败,到民间百姓的疾苦生活、艰难挣扎;从山川河流的雄浑壮丽、自然变迁,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周而复始。这世间的一切,皆成为了他笔下文字的灵感源泉与生动素材,他将自己对这些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化作一个个古朴而富有深意的文字,铭刻于竹简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