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送上门 (第2/2页)
小白说:“冯姐,可我就是单纯看钱静膈应,你看她一天天那个劲儿劲儿的样子!就不像陈闵明和小红,人家就是干净单纯的,一点都不会让人反感。”
冯雁说:“那能一样么?人家是互相喜欢的真感情,不是逢场作戏。唉,只是阿明和小红这俩孩子,最近总感觉越走越远了。我看啊,他俩也未必能长久。”
小白感叹道:“往往就是真心相爱的人才好事多磨,逢场作戏的人却快活得不得了!冯姐,你说钱静这么明目张胆的,即便我们不说,她这种破事早晚也会被别的同事发现啊!”
冯雁劝道:“别人是别人,咱们是咱们。钱静与咱们远日无怨近日无愁的,你就当作不知道这件事吧。”小白虽然心里原本有不同的主张,但她最终还是听从了冯雁的劝告。
***
现在,崔大有对燕东这座城市的印象简直太好了,身边有美女相伴,生意也所向披靡,这里堪称自己的福地!他心中暗暗慨叹,怎么没早一点来这里呢?!有了北桥钢铁厂的成功经验,崔大有现在开始把目光转向燕东更多类似的中小型国营厂子。
一时间,与北桥钢铁厂经营状况类似的合金厂、第一纺织厂、第七制药厂,都进入了他的视线范围内。
崔大有决定把自己在北桥钢铁厂的成功经验如法炮制;但这一回,自己不会再向之前那么客气。更简单的方式是,与厂长一起合作把厂子做得破产倒闭,自己再以超低价买下,岂不是更痛快?与钢铁行业这种国家对资金准入资格的限制有诸多要求的行业不同,其他的这些厂子,自己能进入的门槛更低也更容易;而这些厂子的厂长,也不像北桥钢铁厂那个冥顽不灵的邱长林那么难说话。
如果说对于注资北桥钢铁厂这类大型国企,崔大有尚且算是回国后的第一次投石问路的尝试话;那么做分食轻工医药类企业的‘秃鹫’,崔大有早已轻车熟路,他的一系列操作更是顺畅得有如行云流水。很快,合金厂、第一纺织厂、和第七制药厂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倒闭的新闻,赫然登上了《燕东日报》,也成为燕东晚间新闻里一笔带过的内容。
这些厂子的新闻很难不引起燕东市民的注意。且不说燕东有多少家庭里有在这些厂子上班的工人;即便是与这些厂子毫无关系的老百姓,也奇怪于怎么一下子这么多厂子接连破产倒闭。如果说合金厂和纺织厂效益不好的话,倒还可以理解,毕竟最近这几年,大家从新闻里不断看到,南方的这类厂子效益也不好,尤其是纺织业,甚至在去年底,国家经贸委和计委还发布了《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的意见》,听说上海也有不少纺织女工因为厂子效益不好,需要另谋出路。可第七制药厂,一直以来都是燕东有名的药企,它生产的感冒片更是家家必备。大家纷纷议论,要是第七制药厂倒闭的话,以后去开什么感冒药呢?
崔大有这时心中不禁感叹,操作北桥钢铁厂时,自己还是太心慈手软了,以至于留下老邱和所有原来的工人,增加了不少成本不说,现在还留着他们这条长长的尾巴在门里,不够痛快。想想这些事,崔大有更觉得现在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陈闵明有点碍事了,自己应该加快把他扫地出门的速度了。想到这里,崔大有坐在真皮沙发上悠闲地抽起一根雪茄,拨通了自己律师史德才的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