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保守阻力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棘圜志!
正德十三年春,京城。
城南防疫的成功让医改获得了朝廷的首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阻力。
太医院议事厅外,一群老医官正围着《医道改革纲要》的告示指指点点。告示上详细列出了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设立医学堂、改革考核制度、推广新式医术......
\简直是胡闹!\年过七旬的张太医愤怒地拍着案几,\什么医学堂?分什么内科外科?我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施治,岂能如此肢解?\
\可不是么。\另一位白须飘飘的老医官附和道,\听说他们还要改革师徒制度,让那些没有医道世家背景的人也能当太医。这不是存心打乱我们的传承吗?\
就在这时,沈明轩从议事厅里走出来。他手中拿着一摞文件,正是新制定的《医者考核章程》。看到众人,他主动打招呼:\诸位太医,可是对改革有什么意见?\
\意见?\张太医冷笑一声,\沈大人,你可知道我们太医世家传承了多少代?那些医术心法,岂是几本教材就能教会的?\
沈明轩平静地说道:\正因为深知传承的重要,我们才更要改革啊。\
他取出一份统计数据:\请诸位看看,近三十年来,太医院的疑难杂症治愈率在逐年下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传承变成了守旧,把经验变成了教条......\
\数据?\张太医一把抓过那份统计表,\用这些冰冷的数字就想否定祖宗传下来的医道?\
\不是否定,是改进。\沈明轩解释道,\比如说这个病例......\
他翻开病案记录:\上月,一位官员的幼子得了重症。传统方子用了十几副都不见效。最后我们用改良的诊断方法,发现是西洋传来的新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治好。\
\巧合罢了!\另一位老医官冷哼道,\再说了,城南防疫的成功,主要还是靠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那些新奇的玩意儿,不过是锦上添花。\
正说着,一阵骚动从医学堂方向传来。原来是新入学的学生在进行解剖课程,几位保守派太医闻讯赶来,正要阻止。
张若兰正在为学生讲解:\这具铜人模型,完全按照真实人体的构造制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经络与血管的关系......\
\住口!\张太医怒气冲冲地闯入,\伤天害理!简直是伤天害理!解剖人体,这是要断了我们的阴德啊!\
\张老请息怒。\沈明轩快步上前,\这只是教学用的模型,并非真人......\
\模型也不行!\张太医激动地指着铜人,\我们老祖宗讲究'望闻问切',何曾需要这些邪门歪道?你们这是要把太医院变成西洋人的地盘吗?\
这时,思雨抱着一摞医书走来:\张伯伯,您说得对,'望闻问切'确实是中医的精髓。但您可知道,这铜人模型上标注的穴位,全都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来的?\
她翻开手中的医书:\您看,这经络图,就是把古籍中的描述具象化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更快地掌握要领。这不正是对传统医术的传承和发扬吗?\
张太医一时语塞。这时,几个年轻太医也凑上前来,仔细对照着医书和铜人。
\原来如此......\一个年轻太医恍然大悟,\难怪最近扎针时感觉更准确了。\
\不止如此。\思雨指着铜人上的某个部位,\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古籍中记载的'奇经八脉',其实与人体的神经和血管系统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古人的观察是多么精准啊!\
就在讨论逐渐热烈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学徒慌慌张张跑进来:\不好了!徐大人的公子又发病了!\
众人一惊。徐大人是礼部侍郎,他的小儿子患有一种怪病,经常突然昏厥,多位名医都束手无策。
\情况如何?\沈明轩立即问道。
\比以往都严重。\学徒喘着气说,\徐府已经请了好几位太医,都说......\
不等他说完,张太医已经带着几位老医官准备动身:\我们这就去看看。\
沈明轩叫住他们:\张老,不如让我们一起去?正好可以实践一下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