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悲观的作者与薛定谔的棺 (第2/2页)
战争刚结束,孟顾直接就分手了。称帝后,她抓来慕容扶疏造继承人(第432和433章),但是因为受不了和没感情基础的人发生关系,才就此作罢的。
到了故事末尾真相大白,孟遇安甚至主动想和顾修之生命大和谐(第498章),但是因为顾修之自知将死,拒绝了孟遇安。
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无懈可击。
孟遇安的“纯粹”,一直保持到了终章。
这当然是作者的小心机故意安排的情节。
甚至,这是作者在暗戳戳给孟遇安“使绊子”,是作者本人和孟遇安之间的博弈对抗。
虽然作者把个人的很多思想都给了孟遇安,但孟遇安也有部分思想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同理,虽然作者把个人的很多思想都给了孟遇安,但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全部的思想都强加给孟遇安。
(比如上面那个就是)
作者不想让孟遇安的想法和作者一样,但又私心想让结果朝着作者想要的方向发展,才有了那么多的“巧合”。
有点扯远了,拉回来一点。
孟顾bE,是因为作者不相信爱情中羁绊一生一世的“灵魂契合”,刚才已经说明;
而从始至终孟顾都没有发生过性关系,更是因为作者想要弱化她们爱情中“爱”的成分,而是单纯的“情”。
如果爱情是靠荷尔蒙维持的,那么荷尔蒙褪去后,爱情还剩多少呢?
现实中是怎样的,作者不关心;但孟顾是作者投入真情实感创造出来的,作者接受不了让孟顾去面对这个问题。
让她们在感情最好的时候天人永隔,是作者能够想到的唯一解法。
下面来说说第二个话题,即“不敢盖棺定论”。
有几位读者一直想让作者写写后世对女主的评价,但作者一直装聋作哑地拖了又拖。
本质原因就是,作者不敢盖棺定论。
用盖棺定论让孟顾bE,和不写后世以防盖棺定论,根源都是作者本人的悲观。
说句心里话,作者不认为本故事中女主建立的“大华”能存续多久。
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大华一定会灭亡。
可能是作者受了王朝周期论的影响,也可能是作者受了熵增理论的影响,总之作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制度、一个社会的看法都是消极的。
它们会兴盛一段时间,但谁也逃不脱衰落和消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