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点名 (第2/2页)
他的话显然很有分量,皇帝看他一眼,并未指责他不经传召发声一事,而是转向纪沛然。
饶是纪沛然这种老臣,职业生涯中也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的冷汗浸透了背部。
正在想措辞,皇帝却给了他重重一击:“若没记错,你甚少参与教学事宜,这学生的夫子是谁?既是师生,便由其夫子来解释吧,传上来。”
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
纪沛然的心不断往下坠,坏了,顾秋白如果被推出来,必死无疑。
他冷汗岑岑,谁知,顾秋白等不了一下,不疾不徐从人群中出列,站在皇帝面前。
皇帝看见顾秋白的脸,不着痕迹的皱了下眉头。
皇帝问:“你便是这学生的任课夫子?”
顾秋白:“是。”
不丹国王眼里尽是愤怒:“此事一目了然,请皇帝陛下明察!还我不丹公道!”
皇帝问顾秋白:“既是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顾秋白朗声道:“此事,荒谬至极!”
人群哗然。
皇帝看了她半晌,才慢慢道:“若没办法自证清白,你犯的罪,足诛九族。”
顾秋白强调:“此学生所用技法,均由我教授,亦和不丹毫无联系。请陛下准许,给我纸笔,我现场演示,便知对错。”
开什么玩笑,不丹那幅画的透视还没玩明白呢,不过是近大远小,加上斜透视,把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对色彩,空间的把握属于是睁眼瞎。
最让顾秋白生气的是,透视法在大庆的画史中早有体现,尤其是纪沛然,齐崧这样的大家,透视法一点就通,早就在不经意间运用多了,只是他们常年囿于宫廷画法,无法突然转变风格。
即使没有不丹的总结归纳,不出几十年,当代画家的学子们,也会慢慢总结出这套方法并加以运用。
不丹的透视难道又是突然出现的吗?没有大庆的先驱者,他们又怎么会凭空发现透视法,改善画面的扁平度呢?
顾秋白走到白泽的身边,用眼神安抚白泽。
接着起身,面向乌泱泱的使臣们,面前是摆好纸笔的长桌。
顾秋白不急着动笔,先要来了不丹的画:“陛下,我还有一个请求,是否能把不丹的画予我观看,以作参考?”
不丹人开始躁动不安,但皇帝一个眼神,又让他们安静下来。
皇帝:“准。”
不丹的画,内容是释迦牟尼徒步前往不丹的皇宫,人物在左下角,中间一条向前延伸的道路,乍一看,的确恢弘大气,独特的红土地,是画师一笔一笔叠涂呈现出的质感,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也难怪是不丹的国画。
只不过,能改善的地方,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