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波劫和黎椿的款待,美人在怀 (第2/2页)
但此时的大明可不是之前的大明,如今的大明春秋鼎盛,强于大明任何一个时期,版图已经超越了盛唐,想要让人开疆拓土,封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将来的大明,还会有很多人会被封侯,这一点,无论是周楚还是嘉靖都很清楚。
“这些都是汝贞和孟静的的功劳,老夫可不敢贪他们的功劳。”
文徵明摆了摆手道。
“老师不必谦虚,他们两人的功劳,陛下会另行赏赐,他们两人做的,换成其他人,也是可以做的,来之前,学生就替他们做好了详尽的规划,能有如今的局面,全靠老师主持大局,倘若没有老师孤身涉险,也不会有如今的局面。”
周楚说道。
对于胡宗宪和赵贞吉,周楚的态度又有所不同,对于林鹿,周楚不吝夸赞,因为林鹿一直都是极为谦逊的一个人,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有些认知不足,觉得自己能有今天的功劳全靠周楚。
林鹿这种人,周楚不怕他飘飘然,行军打仗,最忌讳的便是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打不出硬仗。
但信心太盛也不好,骄纵如蓝玉,带兵打仗的本事不是没有,但骄纵至此,皇帝如何容得下他?
如今的胡宗宪和赵贞吉太过年轻,又从未打过败仗,周楚不适时敲打一下的话,两人的尾巴恐怕会翘上天。
果然,胡宗宪两人听到这话,收敛了神情,来到文徵明面前行礼。
“大人,老师说得对,我二人不过是在执行老师的战略规划罢了,没有大人,我二人也无用武之地。”
胡宗宪恭敬道。
自宋朝以来,基本上都是文官指挥武将,宋朝和明朝不同的地方在于,宋朝几乎全是外行指挥内行打仗,而且宋朝的文官是最舒服的,哪怕瞎指挥,打了败仗,文官一点责任没有,甚至还可能继续高升。
这也导致了宋朝那些文官指挥武将打仗的时候,大多数都很抽象。
大明则不同,大明虽说也是文官指挥武将,像原本历史上的胡宗宪便是如此,胡宗宪以文官的身份指挥戚继光俞大猷抗倭,功劳大多数都是算在胡宗宪身上的。
所以对于功劳的分配,胡宗宪两人是完全没有意见的,按照大明的惯例,向来如此。
“先回安南吧,安南公还准备了美人招待你们。”
周楚看着胡宗宪两人,调侃道。
胡宗宪和赵贞吉这些天被波劫的那些美人缠的有些乐不思蜀,毕竟是第一次体会这种感觉,自然是食髓知味,听到周楚调侃的话,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思。
倒是文徵明,无比淡定,他年轻的时候是吃过见过的,更何况到了他这个年龄,大多时候也就能过过眼瘾手瘾了,定力不知道比胡宗宪两人强了多少。
众人回到安南布政使司的时候,黎椿和安南布政使早就得到了风声,提前备好了宴席和美人,就等着周楚等人了,周楚几人又在安南都留了三日,这才坐上火车,启程回大明。
这次回大明的队伍,以文徵明为首,毕竟文徵明是首功,更何况周楚本身就是文徵明的学生,不会去抢他的风头。
众人刚来到京城之外,就看到了嘉靖带着文武百官在京城之外迎接,文徵明急忙上前行礼。
“臣文壁拜见陛下。”
嘉靖急忙扶住文徵明。
“爱卿此一去南洋,为我大明立下了不世功勋,如今南洋尽入我大明版图之中,爱卿可谓是居功至伟。”
嘉靖高声道。
如果按照文徵明原本的性子,听到这话,肯定会第一时间推辞,说都是胡宗宪和赵贞吉的功劳,并且为两人请功。
但路上周楚特意和文徵明说了,让他千万不要为胡宗宪和赵贞吉请功,胡宗宪两人的功劳,嘉靖是清楚的,皇帝可以封赏他们,但文徵明为他们请功,那胡宗宪两人到底应该是感激文徵明,还是感激嘉靖?
文徵明替他们请功,无疑是替皇帝收买人心,这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全赖陛下英明神武,全赖我大明强盛,臣背靠大明,才有如此底气。”
文徵明恭敬道。
嘉靖听到这话,顿感神清气爽。
要是一般人拍他的马屁,嘉靖倒不会这么爽,但说这话的是文徵明,文徵明之前在京城的时候,可是出了名的直臣,从不会拐弯抹角,文徵明这么说,那就意味着他是这么想的。
“文徵明听封。”
嘉靖说道。
文徵明听到这话,急忙跪倒在嘉靖面前。
“文徵明为大明彻底收复东吁王朝,以及南洋其他地区,居功至伟,朕特封文徵明为定南侯,赏.....”
嘉靖对文徵明不可谓不大方,或者说嘉靖把原本想要赏赐给周楚的东西,都给了周楚的这位老师,后面那些无比丰厚的赏赐,听的嘉靖身后的那些官员一个个眼睛都红了。
不过眼红归眼红,却没人提出异议。
毕竟文徵明为大明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说是一人荡平了南洋,也不为过,这种功劳,封个国公都说得过去。
不过像杨一清等人,都清楚,文徵明之所以能立下这样的功劳,胡宗宪和赵贞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人背后是周楚,要说他们出发之前,周衡器没有为他们制定战略规划,杨一清等人是不信的。
要知道当初抚远大将军林稚心,无论是荡平奴儿干都司附近,亦或是覆灭叶尔羌汗国,背后都是周楚为他铺好了路,制定好了战略规划。
要论战略,杨一清认为如今的大明,甚至纵观有明一朝,也就洪武皇帝能和周衡器在一个档位了。
所以对于嘉靖对文徵明只是封侯,杨一清等一众大佬并不意外。
文徵明更是没有任何意见。
“臣领旨谢恩。”
文徵明磕头谢恩道。
“胡汝贞赵孟静听旨。”
封赏完文徵明之后,嘉靖看向了胡宗宪和赵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