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读书当然是正路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Z世代艺术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星河所造成的冲击波仍在不停蔓延,像一场忽如其来的暴烈山火,正在撼动舆论界的自由。
世纪交替阶段的所谓舆论界,大体上由三个板块构成——
一,以电视台为核心、以报刊为中坚、以广播电台为触角的传媒实体。
二,以媒体人为核心、以学者为中坚、以编外写稿小文人为延伸的发声体系。
三,以新闻学为核心,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为补充,对教育民生法律文化等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讨论的信息交互场域。
实体,战场,系统,信息,终端,共同构建出了完整的舆论界。
这是一张覆盖整个社会的超级巨网,极少会被全面触动,大部分信息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流转,向固定用户传播。
举个例子:正在大西北艰苦治沙的工作人员,和南方沿海正在为谢庭锋神魂颠倒的年轻少女,两者日常关注的信息永远不会重合。
能够打破“日常关注”的特例,惟有那种天灾级别的超级大事。
“破圈”一词,描述的正是打破“关注惯性”的特殊现象。
而现在,方星河便具备了那种破圈的非常规力量。
一次次叠加,量变终于引发质变,撼动了小半个舆论界。
这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
从全局视角来梳理整个过程,主战场最初诞生在教育领域,为了树立语文新风,在一众媒体的默契下,通过“一篇作文上北大”催生出第一波热度。
此时,主要受众是高三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再之后,影响扩散,横向波及到文学界,纵向渗透到高一高二和大学,关注者膨胀了三到五倍。
尔后,由于某些人不怀好意的推动,话题再次穿透。
从“死读书没有意义”渐进到“努力学习不是唯一出路”,再到“素质胜于应试”,隐藏的思想核心是“教育必须改革”。
韩涵作为代表人物被高举在浪尖上,形成了一股对于现行教育的反思大潮。
至此,差不多全中国的三线以上城市都被覆盖到了。
眼下好像没有五线划分,那么更具体点:所有县级市以上的城市,有70%的初高中学生家长,被动成为此次思潮的关注者。
粗略估计,至少有七八千万人的覆盖规模。
相比于13亿总人口,乍一看0.8亿人好像不算多,但是现在的城镇总人口也只有4.4亿,再去掉老幼病残,还不够多吗?
如此盛大的舞台,用来给两个小年轻表演,此事再难复制。
前世韩涵的角色是一个“有闪光点的反派”,艰难杀出一条血路,虽然不为正派所喜,却吃尽了愤青的红利。
今生,方星河更进一步,生生自己创造出一个“浪子回头的美强惨反派”,韩涵吃得到的他要吃,韩涵吃不到的他也要吃,主打一个通吃!
而形势的发展,又为方星河的出场吊足了胃口。
——就在这样级别的社会大讨论中,秉持着“上学才是出路”观点的正方居然渐落下风!
不可思议吧?
但事实确实如此。
纸媒时代,既缺少独立观点,更缺乏传播渠道。
在所有的传媒实体中,电视台基本不参与此类讨论,只有极少数节目具备实时热点追踪功能。
所以辩论主体通常是报刊和广播。
而广播电台一般不进行独立破题,立场跟着上级媒体走。
那么,谁掌控着更多的报刊发行量,自然就拥有更多的发声权。
在量的层面上,官媒当然强得多,但在趣味性、煽动性和犀利程度等方面大幅落后于以难防系为主体的资媒。
官报数千万的销量,80%集中在机关里体制内。
而资媒林林总总千多万的销量,却铺满所有发达地区的民间,深得知识分子、先富人群、愤青小资们的喜爱和信赖。
有了发声渠道,还要有擅于发声的人。
编辑记者、文人学者、知名社会评论家……加起来等同于后世的大V,但比大V更有公信力,因为此时的普通人非常迷信权威。
他们偏向哪方面,民众自然盲从。
1999年国内擅于发声的人一般偏向哪方?不提也罢。
总之,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知派形势一片大好。
他们以韩涵等少数特例为锋矢,发动惯用的群狼袭扰战术,左一下右一下,见缝就钻,没缝掰开硬钻,搞得正方焦头烂额。
如此下去,积小胜为大胜,迟早能像前世一样,带动起一波反智浪潮。
结果,正在他们最得意的时候……
方星河忽然横空出世。
挟着中考省一的煌煌威势,以北青报三篇为兵锋,以新民报两篇为延续,再叠加上《小镇做题家》和《读书的附加值》,轰轰烈烈挥起反击大旗。
这是一场毫不留情的粉碎。
冲击波卷起火焰,摧枯拉朽般的横扫了所有失智小丑。
读书没用?
方星河:“我是中考省一,我觉得读书非常有用。”
你反对?
不好意思,你中考多少分?
成绩让他的发言带有一种天然的权威性,相比于韩涵这种尚未有任何实绩的偏才,显然是方星河更能令读者信服。
浪子回头的事实也不容置疑,从校园大哥到新概念一等奖,回去之后再次华丽转身……
99年通天代,战绩可查。
别管以后怎么样,现在我是不是知行合一?
尽管小丑们没有服输,试图用巨大的声量进行压制,但是观众的立场不可能不受影响,而这正是方星河发动反击的意义之所在。
他从来没有打算战胜任何一个公知,没必要,只要读者看到了他的文章,因此思考,那便足矣。
反正态度我是摆出来了,你们爱听不听爱信不信。
其实,信的人很多。
他在《做题》、《附加值》和《命运》里展现出来的可不止是智力上的权威,还有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力量。
在和平年代,有力量的文字,作用远大于刀枪。
比如他在《读书的附加值》里写:“当某一天你从麻痹困顿的梦里彻底醒来,毫无征兆的流下眼泪,那绝不是因为过得好或者不好,而是你忽然开始心疼自己这些年来吃了那么多没有必要的苦头。”
不懂的人看得稀里糊涂,懂的人瞬间破防。
颜值粉王雨棠是前者,小女孩茫然问:“班里好多人都说方星河的新文章写得不行,彤彤,真的不好吗?为什么我看不明白啊?”
毛小彤嘴上硬气,可是心里却虚得厉害。
“他们懂什么?!这文字多有韵味!”
但是,到底有什么韵味?
她也讲不清楚,《附加值》对于小学生甚至初中生而言,严重超纲了。
这颗子弹,可能要飞很远很远的距离,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会重新命中她的眉心。
但在眼下,她根本意识不到这一枪有多凶。
“至少采访时又帅又酷,对吧?”
“嗯嗯!”
一个强行挽尊,一个全盘接受,可聊天终究变得没滋没味,不像往常那样兴致高昂。
毛小彤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按照惯例将方星河的照片裁剪下来贴到床头,然后再剪下文字采访部分和《附加值》全文,一同收藏在影集里。
夹进去之前,她在空白处写下这样一行字——
“其实我也看不懂,但是,方星河,我永远相信你是最棒的!一定是我不够聪明,所以,要加油啊小彤,快点变得聪明强大起来吧!”
夜里,毛慧铃揉着后腰,拖着满身疲惫,从店里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去小卧室看女儿。
小彤睡熟了,不老实的夹着被子,眉头微微蹙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