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转基因领域是霸主,不会被美国控制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始终对转基因领域保持着严格且系统的自主性管控,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技术研发和产业推进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屏障和发展体系,充分证明中国转基因产业绝不可能被外国所控制。
早在2005年,国家便颁布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境内所有科研院校的转基因项目均须为公益项目,同时全面停止与境外的相关合作 。这一举措有效规避了境外势力对我国转基因科研方向和成果的干扰,确保科研工作聚焦于国家需求与民众利益。
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通过《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在第一章“农、林、牧、渔业”下面的第3条明确规定,外资禁止投资农作物、种畜禽、水产苗种转基因品种选育及其转基因种子(苗)生产 ,从源头上阻断外资对我国转基因核心产业的渗透,保障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自主性。
2006年,中国政府明确的规定停止向外国进口所有转基因种子,这一决策彻底切断了对外来转基因种子技术的依赖,为本土科研团队营造出专注研发的环境,全力推动我国转基因技术自主创新进程。
在转基因技术的科研产出上,中国成绩斐然。以ScI论文数量为例,从1981年到2014年5月,转基因农作物领域论文共9333篇,中国研究机构发表的转基因生物技术ScI论文总数达到1093篇,仅次于美国的2812篇 。尤其在转基因水稻研究方面,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到355篇,远超国外其他国家 。近十几年,中国在转基因领域的科研成果又持续井喷,论文数量与美国基本持平,甚至在部分年份,仅相差3篇。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和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未来中国在转基因领域的ScI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指日可待,这也将进一步奠定中国在全球转基因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建立起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每年为行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截至2021年,我国已培育生物育种领军人才100余名,其他科研工作者8万余名,研发团队不断壮大。这些专业人才活跃在各大科研机构与国有企业中,为转基因技术的持续创新提供了保障。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基因编辑、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成果斐然,他们的研究为转基因作物的性状改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根据2024年5月7日的网易新闻,有297名两院院士支持转基因技术,实际上,反对转基因的两院院士数量为0。这些院士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认为科学界对转基因研究已经足够透彻,转基因的科学原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加上经历了多年的科学实验和实践,不宜在推广上继续不作为。他们的态度和观点,不仅体现了科学界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认知,更为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权威的学术支持。
中国的科研院所实力强劲,是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坚实后盾。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唯一以农业生物技术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该研究所在作物功能基因组、作物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应用等多个优势领域深入研究,拥有在职职工132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5人 。“十二五”期间,该研究所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8项,授权专利128项,审定品种14个,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获批70项,发表学术论文540多篇,其中ScI论文258篇 。其在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成果,为我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技术沉淀,2024年,中国正式开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种植。此次投入市场的转基因作物,全部采用国产种子和国产技术,彰显出我国在该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与创新实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推行惠民举措,不向农民收取任何专利费用,同时允许农民自由留种,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地方政府还积极给予种植户经济补贴,进一步鼓励农民参与转基因作物种植,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先正达集团作为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于2017年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 ,成为中国农业科技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先正达在全球植保行业排名第一、种子行业排名第二 ,在数字农业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