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第2/2页)
还责令他闭门思过,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
一个月后,皇帝在勤政殿同几位大臣议事,恰好收到来自前线的军报。
展开细读之下,龙颜大悦,当着几位臣子的面,对晋王赞不绝口:“有勇有谋,不浮不躁,每临战事,指挥得当,屡屡切中敌军要害,令我军势如破竹,其功不可小觑。”
语毕,又补充道:“朕诸多皇子之中,唯九皇子最肖朕!其果敢睿智、英武不凡之态,仿若朕之当年!”
消息霎时传遍宫廷内外,高门大户。
一时间,满朝上下人心惶惶,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众人意识到,皇帝这一番盛赞,无疑是对晋王的高度认可与赏识,而与之相较,太子近来的种种劣迹斑斑,早已惹得皇帝心生不满。
更甚者,不少人暗自思忖,皇帝恐怕已经动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朝堂上的官员们,或心怀忧虑,担心朝局动荡会影响自身的仕途与家族命运;
或暗中盘算,欲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提前站位,寻觅新的政治靠山。
而那些围绕在太子身边的势力,则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试图寻找挽回局面的方法。
然而,局势越发对太子一派不利。
晋王不仅在战场指挥有方,尽显军事奇才,于外交领域,更是展现出卓绝的才华。
他深入洞察大齐国情,对大齐的各方势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斡旋。
大到名门士族,他以丰厚的贸易利益与政治联盟承诺相诱,使其对大盛态度软化。
小到普通百姓,他施予粮食救济、轻徭薄赋的政策愿景,赢取了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此外,他还通过互市互利的经济合作,争取到了曾归附大齐的各部落的支持。
使他们这些部落成为大盛在这场战争中的有力盟友,极大地拓展了大盛在边境地区的影响力与战略纵深。
晋王治军严明,坚决禁止军队做出任何扰民之举。
晋王赏罚分明,但凡立功的将士,他便当众嘉奖,赏赐金银财帛、晋升官职爵位。
但凡违反军纪的将领,无论出身贵贱、他直接革职查办,毫不留情。
这一系列恩威并施的举措,让他在大齐境内名声远播。
百姓们传颂着他的仁慈与公正,将士们敬畏他的威严与睿智,就连敌军听闻他的事迹,也不禁对其心生忌惮与钦佩。
他的故事,从遥远的南地一路辗转,传至京都。
将军府,严悦与一群世家千金常常聚首。
而她们议论得最多、最为热切的话题,便是这位晋王殿下。
在她们的描绘中,晋王是那个面容俊朗如同神只下凡的小王爷。
是那个身披盔甲指挥千军万马的小将军。
亦是那个在外交场合巧舌如簧的谈判高手,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化解危机、谋取利益。
在这群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女孩们心里,晋王无疑成了她们心底深处最完美的夫君形象。
罗诗杳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听得久了,竟也在不知不觉间隐隐有些盼望晋王的归来。
这不仅是因为严悦她们时常将晋王挂在嘴边,便是在她收到的家书里,字里行间,满是对晋王的敬仰与感激。
罗诗杳有些疑惑,他们口中那个近乎完美的晋王,真的就是自己所认识的那个人吗?
记忆中的他,虽有几分不凡,但也未曾料到会在这场战争中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女孩们的话题很快转变到,大军究竟何时会班师回朝。
罗诗杳听了,微微抬头望向那澄澈如洗的蓝天。
时光悠悠,不知不觉间,两年半的光阴已经悄然流逝,而远方的大战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
这意味着,那些奔赴战场的人们,都即将踏上归程。
想着想着,罗诗杳只觉一股困意袭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哈欠。
她近来总是动不动就犯困。
似乎越来越贪睡了,她暗自摇了摇头,起身,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