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阐学与阐教 (第2/2页)
高阳将这些观点写成文章,反复修改后,记录在桐纸上。
在其余四人确认无疑,就定成学派第一部,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书籍。
并取名为《阐经》。
阐,开也,本意为开门。又指开辟,引申为通过说理的方式使人明白。
于是五人的学派以“阐”为名。
李旦提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组织如释学僧团那般的团体,并由他创造严密的戒律。
并把教团的主力来源定为五民,也就是工匠,农民,奴隶,妇女,孤儿。
教团的等级分为教民,教生,教士,长老。
只有教民是信仰昊天诸神的普通民众,用教规约束。
教生从孤儿中用学派的无神论教育。
教生通过考核,成为教士,其职责是为民传教,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可以从庶民中选取优异者,纳为教生。
长老是学派中的理论精深者,主导教团的事物,考核教生。
于是在第一集结中,阐学就完成了从学派到宗教的转变。
所以五人的计划是对民众传递阐教,对士子传递无神论阐学,由阐学指导阐教。
华历4081年8月,阐院开学,第一批学生是从豫州带回来,被释放的三名奴隶,四个孤儿,还有问询而来的三十七位士子。
高阳讲阐学和天文学。
李旦着手改造昊天教。
李全讲数学,法学,组织生活,日常管理。
高胜教授医学,文法。
杨宣教授历史和兵法。
华历4085年4月,一名被解放的奴隶以高为姓,以阐为名。勤奋刻苦,已经能识文断字,通过考核,成为第一位教生,其他两位被解放的奴隶成为教民。
另有一位士子周畅入了阐学。
此时五人有勾践赠送千金,又有兰国诸士子赠送的千金,早将身价献给阐教了,没有私产。
李全以周畅的名义,动用教产开始经商,获得巨大利益,除了维持学派的日常运作,还从五州购买奴隶,收养孤儿,成为第二批学子。
到4095年时,阐教已经收纳一千教民,培养出一百教生,二十教士,在新兰建立了第一个教地。
李旦主导,其余四人参与,充分利用新兰文家为了编纂新《藏》,而收集的无数资料,将《藏》精简浓缩后。
取完整《经》一部。
以《神谱》为底本,编纂《新神谱》一部,编排主要神明九十九位,祭祀方法,颂词。
以《华典》为底本,编纂《华史》一部,为编年体史书,从三皇到定帝为止。
以《礼》为底本,增删其中不合时宜的礼仪,仪式,祷辞。
以《术》为底本,增删去不合时宜的技术,加上当前最好的技术。
加上《阐经》为六书,成为阐教主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