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冒尖户 (第2/2页)
“那拖拉机可以的吧,买台拖拉机搞运输。”
“在我们地区内跑跑应该可以吧。”
“拖拉机也买不起,我和我爸商量过。”
“是不是还差钱?”
“是啊,至少还差四千元。”
try{ggauto();} catch(ex){}
“如果有钱能干不?”
“有钱肯定能行啊,我爸开了这么多年的车,多少总有点这方面的关系,再说少安哥这边的砖头运输的活也不少,我自己再想想办法,应该没有问题。”
“金波,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你回去后和你爸商量一下,是你开拖拉机还是你爸去开。”
“过完年就去买拖拉机。”
“少平,你哪来这么多钱?”
“我写小说赚了点钱。”这几年是文学创作的黄金年代,孙少平搬运了几部小说几首诗,赚了点钱。
“少平,谢谢你!”
“金波,我们二个就不要说谢谢这个词了。”
“我们和亲兄弟没啥区别,金秀也是如同我妹妹一样。”
“好,明天我这就回去跟我爸商量。”
二人聊到半夜,才一起在炕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早饭都没吃,金波就急急忙忙赶回家,与金俊海商量,商量的结果正如少平预计的一样,金俊海退下来由金波顶职,金俊海去开拖拉机搞运输。少平当即拿了五千元给了金波,金波计划年后就去地区买拖拉机。
在这个年代,是拖拉机运输的黄金年代,由于汽车极度缺乏,运输能力急缺,而人力和畜力只能搞些少量的、近距离的运输,稍远一点就不行了。比如像砖块这些建筑材料的运输活,人力和畜力根本没法和拖拉机相比。而金俊海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有足够的关系接到活,这事大概率会获得成功。如果不是怕不好解释,少平都想直接送一辆大卡车给金波。
不过不是极端的情况下,少平不想直接拿出大卡车或拖拉机出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毕竟外貌和型号与现有的社会上的车辆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出现问题,连配件都找不着。
大年三十,少平全家过了一个欢乐的团圆年。本来如果王满银回来的话,兰花在大年三十会在家过,到大年初二才会回娘家,但是今年王满银没有回来,兰花就带着猫蛋狗蛋回到了娘家过年。全家谁也不知道王满银跑哪儿去了。少平估计这姐夫搞不好可能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
幸好现在家里住的窑洞也足够多,兰花家三个干脆就住了下来,就住在孙玉厚边上那个窑洞。
孙少平在村里,除了金波没啥要好的小伙伴,最多润生算半个,也是因为一起上了高中,稍微熟悉一点。过了正月十五,少平就离开了家,打算在省城待一、二天就回BJ。
其实,王满银还真的是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了,正游荡在省城的火车站,兜里只剩下几碗面条的钱了。这家伙还略有点人味,还知道过年回家,知道家里还有妻子儿女在等他。偶尔手头宽裕的时候,也会买点小礼物回家。
但今年手里没钱了,连回黄原的车票都买不起了。幸好今天有地区的领导在火车站慰问过往的旅客,每人送了一碗水饺,王满银接过水饺,就开始狼吞虎咽,那个落魄的样子,那种吃了睡觉满足的样子,让旁边的摄影师连按了几下照相机的快门。第二天,王满银与地区领导的合影被放到了地区晚报的头版头条,这是满银这辈子第一次上报纸,估计也是这辈子最后一次上报纸。
在边上有位打扮时尚的女人,与王满银一样在吃饺子,于是二人就搭上了话,结果发现二人竟是同行,这女人号称从南洋过来,这次是到西北贩卖手表,这是产自南方的一种玩具手表,机芯是塑料的,新的时候没问题,用个半年一年后,零件会磨损,精度会急剧下降,甚至损坏。这时候的手表,在全国来讲都是稀缺品,二人一拍即合,由南阳女人买了二张到黄原的车票,回到了黄原,开始完成这笔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