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准备 (第2/2页)
“别说小轿车了,我连拖拉机都没摸到过。”小林说道。
几人酒喝三分,饭饱菜够,各自回家。
郑娟就没这么好运,光荣下岗,虽然她工作很努力,很认真,但毕竟是附属岗位,可替代性太强。不过郑娟有个摆摊的特殊技能,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妈妈出摊赚钱,维持生计。所以这次下岗,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拿着遣散费离开厂子后,不到一周,她的小吃店就开张了。
马德宝和乔春燕也在下岗之列,马德宝原来是兼职拉板车的,现在成了专职拉板车的,乔春燕成了家庭主妇。幸运的是她的儿子牛牛参加了工作,入职了当地的殡仪馆。虽说不怎么好听,但是真正的铁饭碗,非常稳定。
周秉昆开始回国的准备工作,他们夫妇回国可没那么容易,周秉昆的几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了7000亿,要把手上这么多资金带走,很不容易的。周秉昆开始逐步抛售股票,第一步是计划在香港收购一家银行。如果自己手上有银行,哪怕规模再小,都会提供极大的便利。
香港七环银行,是一家微型银行,成立时间不长,规模很小,都没有几个营业点。银行的的股东是几位外籍人士,由于97年香港需要回归,几位股东计划回国,就急着想把这个银行整体脱手。而此时,也是整个香港经济低迷的时候,太多的有钱人想离开了,造成了各个行业的踩踏现象。不到一个月,七环银行整体易主,被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公司收购,银行新上任的行长是个英国人,名字叫亨特。这么小的一家银行,原本就属于外籍人士开办,现在还是这样,所以过度没起任何波澜。
try{ggauto();} catch(ex){}
接着,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名字叫百达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是个美国籍女性,叫安娜。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收购市场上的唐楼、洋楼。收下楼后就修缮、装修,然后出租。而租金和市场上的差不多。收购手笔之大,让香港的楼市降价的风潮为之一顿,速度没那么快了。
而百达物业管理公司的所有业务,都是在七环银行结算,使得七环银行急剧扩张。
在浅水湾富豪区,周秉昆买下了一幢独栋四层楼别墅,花了不到2亿港币,这算是捡漏了,原房主打算回英国,就廉价出让了这栋别墅,当然,整个过程周秉昆没有出面,连后续的重新装修都没出面,所有过程由百达物业管理公司完成。
97年6月,周秉昆辞去了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的职务,受香港大学邀请,成为香港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许鸿成为香港百达物业管理公司副总,二个儿子也入读香港本地的学校。玥玥已经硕士毕业,在学校认识了一位BJ过来留学的男生,二人毕业后回BJ工作。
周秉昆全家,包括二名菲佣,全部搬入了香港浅水湾的豪宅。二位菲佣在周秉昆家做了这么多年,也是有感情的,尽管中间有结婚,生孩子,离开了几年,但最后还是这二位菲佣跟到了香港。
从周秉昆开始准备回国,到现在过了差不多3年时间,现在周秉昆在四家自己创立的公司中,每一家的股份比例刚过5%,而总体收入了3000多亿美元的现金。要是手上没有一家独资银行,还真不方便。
97年7月1日,周秉昆全家见证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7月中旬,周秉昆趁暑假带着全体家庭成员回老家。回到了光字片,周秉昆全家住进了原来那间房子。二个儿子从来没有住过这样的房子,分外兴奋,终于体会到父亲经常口中所讲的那个光字片。
“师傅,我回来了。”周秉昆与赵师傅一家围坐一起。
“回来就好啊。”赵师傅拉着周秉昆的手。
“你再不回来,我恐怕见不着你了。”赵师傅明显苍老。
“师傅。”周秉昆握着师傅的手,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秉昆,说实话,这辈子有你这么个徒弟,已经无怨了。”赵师傅欣慰的说道,可以说有这么个徒弟,是他的骄傲。
“师傅,有你这样一个师傅,是我的幸运。”周秉昆心中也记着当年师傅对自己的帮助。
“我现在在香港大学当老师。”
“以后回国就方便不少了。”
师徒二人絮絮叨叨聊了半天,中午是由嫂子掌勺,吃了一顿午餐,临走时,周秉昆对小赵说:“你结婚的时候我也没到场,礼品现在补上。”说着递给一个信封,信封内是华侨商店的电视机票,就是付完钱的,直接可以领电视机的那种。这时候的彩色电视机,几乎全是依赖进口,也是年轻人结婚的大件。
次日,周秉昆探望了曲秀珍夫妻二个,二人都退休了,周秉昆只送了一斤大红袍茶叶,怕这老太太跟他讲原则。主要向老太太汇报这些年自己取得的学术上的成就,为祖国争了光,这也是曲秀珍夫妇最喜欢听到的消息。中午和老太太夫妇一起吃了一顿饭。
下午去了林厂长家,与林厂长谈的内容和老太太的差不多,主要就是向老领导汇报学术成就,为祖国争光。给林厂长送的也是彩色电视机票。没办法,这时候最流行的就是彩电,而且厂长退休好久了,没有受贿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