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突发奇想 (第2/2页)
“你这完全不像你老子。”马战功是政委出身,一看代志平写的这个报告,整个报告条理清晰,而且可行性非常强。
“你们明天就回去吧,过了元宵马上就春耕春种了。”马战功看着大家说道,“今天刚才是年三十,待会跟我回家,让你伯母给你做一顿好吃。”马伯伯说道。
“不用了,马伯伯,我们下次,下次吧,我们出来已经几天了,马上就回去了,下次过来再到家里。”代志平说道。
马伯伯一再挽留,代志平坚决不去,最后马伯伯叹了口气,把大家送到且政府大门。
“下次到县里,就过来找我。”马战功把代志平送到县政府门口说道。
“知道了,马伯伯,放心吧,我们不会有事。”
……
1977年2月14日,农历1月14。
几个人回到知青生产队已经半个月。
几个人出去几天,年三十回来,带回了二十多斤的粮食,乡亲也惊讶,没有想到这几个知青还能靠双手挣到这么多的粮食。
许如彪他们也高兴,此次行动达到了预定目标。
苍茫的陕北大地,白雪消融。
一排排一洞洞的窑洞依山坡而建。
山坡上,衣着补丁的社员扛着锄头,步履沉重地归来,和黄土一般颜色的脸庞上眼神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坚守与无奈。
贫瘠,荒凉,寒冷。
这是眼前给代志平的第一印象。
“志平,吃饭了。”
代志平正在发呆,听到身后有声音传来,转头,发现许如彪边走边用指甲扯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边走了过来。
“走吧。”代志平站了起来,两人往回走。
知青点是两个窑洞。
知青现在都是自己煮饭,6个人吃在一起,不准分小灶。
晚霞照在三十四平米的毽盘里,连同整个窑洞都铺上一层金色。
毽盘,也就是窑洞前面的开阔地。
男知青住的窑洞在左边,右边是纪纪晓雯跟秦芳两个女知青居住的地方。
代志平走进了窑洞。
深七米,宽四米的窑洞空气中带着一股霉味,一股呛人的烟味传来。
最里面是一个长四米宽两米的炕头。
那是4个男生睡觉的地方。
炕头的右边是锅灶,锅灶的右边是一个老旧的风箱。
一口大铁锅如猛兽在昏暗的麻油灯下,张开大口,露出边沿那一圈淡红色的铁锈。
知青刚来的那会还可以在乡亲们家吃“派饭”,就是轮流到乡亲家里吃,一个月后,知青们都是自己煮饭,柴火也是自己找。
往后是一个米柜,里面放着知青们的碗筷瓢盆。
米柜旁边是一个实木制作的碗柜,里面放着大家的餐具。
晚餐吃的是糜米馍馍,硬棒棒的,代志平觉得用“狗不理包子”来形容更加准确。
一日三顿不是糜米馍馍就是土豆炖咸菜红薯。
没有一点油水。
好在大家都在外面流浪,已经习惯了这种口感,代志平现在也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
代志平打开碗柜。
唰。
漆黑的碗柜里传来一阵轻微的唰唰声。
吱吱。
两个老鼠从啃咬的小洞里窜了出来,很快消失在漆黑的角落里。
“算你跑得快。”代志平一阵惋惜地说道。
现在粮食都是粗粮,没有一点油水。
老鼠肉是唯一的荤菜。
这里是陕北最北边,老鼠背部是深灰色,腹部是白色,毛发光滑,真正的野味,个头不大。
肉质鲜美,是代志平的最爱。
“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呀。”代志平看着四处乱窜的小强心里感叹。
以前是乞丐在外面,没有条件,现在回到了生产队知青点,得讲究起来了。
老鼠、蟑螂身上都带头许多细菌,到时候得了病。
在这个偏远缺医少药的陕北农村,连个赤脚医生也没有,搞不好会死人。
现在春耕春种,劳动强度大,今年收成好,三餐都有馍馍吃,听乡亲们说今年已经不错的了,以前年景不好的时候,更差。
知青到农村插队,刚开始第一年还有由国家每月提供四十六斤口粮,下乡一年后补贴取消,知青一切花消要靠自己的劳动所得。
谢茂带跟唐元科他们早就睡了,像死猪似的,谢茂带这货呼噜还打得震天响。
炕头有火烤着,很温和。
代志平躺在炕上,头发上衣服的缝隙处,爬满了虱子跟跳蚤,咬得代志平全身痒痒,挠了又挠,凸起一个个小包包,无法入睡。
展转反则。
代志平望着唯一一张桌子上麻油灯那昏暗的微弱火光,想着将来的打算。
现在已经是3月初,稿费的事情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