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立功 (第2/2页)
李安等人连忙起身。
杨彦洪径直走到李安跟前,问李安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安看了一眼许叔常,才回杨彦洪道:“小人李安。”
杨彦洪神色一变,厉声道:“你的队头是这么教你报名字的?”
李安愣了愣,抬头挺胸,高声回道:“大唐宣武军左厢第三都前营甲队后伙左伍,李安!”
杨彦洪神色和缓下来,再问:“哪里人?”
李安道:“汴州陈留人!”
杨彦洪道:“年龄。”
李安道:“十六岁!”
一旁的许叔常接话道:“李二郎祖上三代,都是宣武军,他阿爷李允曾和小人同在一队,之前讨伐庞勋之乱时,李允受伤落下残疾,不宜再当兵,便换了李二郎来。”
杨彦洪点点头,笑道:“如此看来,也是满门忠烈。刚才本将军看你箭术高超,勇力超群,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后你就留在本将军身边做我的亲兵吧。你去准备准备,明日便来找本将军报到。”
杨彦洪说罢,也不问李安的意见,转身离开。
李安望着杨彦洪的背影,陷入沉思。
杨彦洪这个人,李安是知道的。
历史上,因为李克用轻视当了宣武军节度使的朱温,朱温便和其手下杨彦洪谋划,准备在上源驿伏杀李克用,但没想到李克用跑了,朱温却错杀了杨彦洪。
事后,李克用问罪,朱温把锅全甩给杨彦洪。
历史上没有记载朱温“错杀”杨彦洪是不是故意的,但是朱温有故意的理由。
因为朱温是以乱军降将入主宣武军节度使,而杨彦洪则是原宣武军的“老人”,杨彦洪不死,朱温很难彻底掌握宣武军。
现在,杨彦洪也是同样的境地。
之前,杨彦洪鼓舞士气,说“穆节帅已向诸道求援”,杨彦洪所说的穆节帅,便是宣武军节度使穆仁裕。
宣武军和其他藩镇有些区别,李安将其总结为“忠于唐廷的半独立藩镇”。
宣武军不像河朔三镇那样,对唐廷爱搭不理,他现在还是忠于唐廷的,节度使都是唐廷任命。
但同时,他又有半独立的属性,因为宣武军的中底层士兵,多半都是像李安这样,子承父业,军士们彼此间结成姻亲,勾结串联,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团体。
朝廷派来的节度使,和宣武军的中低层士兵,并不完全同心同德。
说直白点,就是节度使穆仁裕和宣武军“老人”杨彦洪不对付。
李安现在要是做了杨彦洪的亲兵,就相当于和穆仁裕站在对立面。
想到此处,李安明白了许叔常为什么让他准备准备。
但是,他能准备什么呢?
他有选择吗?
许叔常以为李安只是个单纯的小年轻,笑道:“做了杨指挥使的亲兵,是好事,打仗的时候,就不用冲在最前面。”
伙长陈志道:“我看穆节帅大有彻底掌控宣武军的意图,他和杨指挥使之间,早晚要发生冲突。”
伍长张忠正道:“穆节帅只不过一文人,于行军打仗毫无所知,真斗起来,他哪里是杨指挥使的对手。”
陈志道:“争权夺位,不只是靠打仗定输赢!”
李安听到这里,突然心念一转。
很多人都觉得,以文抑武,是从宋开始的,但其实唐末的唐廷就开始尝试用这一招解决藩镇问题。
比如现在的宣武军,唐廷就在尝试用文人做节度使,以文抑武。
但是,在大乱之时以文抑武,所导致的问题明显比大宋更严重。
李安沉思之时,许叔常打断了陈志和张忠正的争辩,幽幽道:“这些都是后话,当务之急,是如何解除宋州之困,黄巢乱军势大,如果其他诸道再不来救援,我们该如何守城。”
许叔常说罢,兀自想了会儿,毫无头绪,又转对李安道:“无论做谁的兵,只要保境安民,就是好兵。”
李安道:“是。”
许叔常道:“今晚不到你轮值,回去好好休息,明日去杨指挥使处报到。”
李安道:“我想和阿兄们坐会儿。”
许叔常一怔,点点头,拍着李安的肩膀,感慨的笑道:“好小子!”
张忠正和陈志听到李安的话,也都看向李安。
李安对上他们的眼神,相视而笑。
陈志道:“二郎今日勇猛无敌,他日必定飞黄腾达,名留青史。”
李安笑道:“有可能。”
李安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疑惑起来。
他觉得,按照原主这身勇力,在这乱世中应该留名才对,不过他对晚唐五代史还算熟悉,却完全没有听过李安这个名字。
他思忖片刻,觉得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可能原因,那就是原主死早了,没熬到出名。
第二个可能原因,原主改名了。
第一个原因,没什么好进一步分析的,至于第二原因,李安综合了宣武军世家、汴州陈留人、李姓、年龄等信息,觉得原主最可能是后梁的勇将李思安。
李思安是朱温给的名字,之前很可能就叫李安。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不过,李安希望他的推测是正确的,因为这代表他就算按照原历史走,也可以再活好几年。
李安兀自想了会儿,继续和战友们闲聊扯淡。
一夜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