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绝对权力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周报连续四期,都是关于管事与管人的讨论。
更加坐实了之前的猜测,这就是变革的号角。
不出意外,此事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各路人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也有人无所谓。
但各大学派却都在积极响应,为这次变革摇旗呐喊。
作为显学的理学被打压,大明出现了思想空白。
这么说也不准确,陈景恪的大同思想,将会是朝廷扶持的主流。
但一是大同思想出现的太晚,二来但陈景恪并没有搞唯我独尊,而是给各派都留下了生存空间。
各派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变革就是最大的变数,也是他们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朝廷摆明车马要变革,那他们想上车,就必须支持变革。
别看之前这些小学派被理学压的很惨,但不能因此就小瞧他们的影响力。
在局部地区,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横渠先生张载,他主要在关中活动讲学,所以他的学说在关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理学。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本土’思想,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某些缺陷,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
理学的优点就是,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最后获得了普世的机会。
但即便是理学最昌盛的年代,那些小学派在‘本土’依然非常活跃,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有好处,那就是思想界比较活跃,会诞生无数的学者、文化名人。
坏处就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前世大明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老朱的方法简单粗暴,他下令科举以朱子传注为唯一答案。
朱棣进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释版《四书五经大全》,要求科举必须以此为答案。
这么做,彻底扼杀了小学派的生存空间,迅速统一了思想界。
坏处是,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
陈景恪知道,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
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
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
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又不让各思想跑偏。
事实上到了现在,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
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繁荣。
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
秦朝建立后,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陈景恪穿越后,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
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
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
换成华夏之外的地方,他肯定也会搞一神教,搞唯吾独尊。
因为不这么搞,秒秒钟就能分裂。
而且陈景恪这么做,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拉拢小学派,让他们帮忙完善大同思想。
同时还能使其向朝廷靠拢,支持朝廷的变革。
现在,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各地方性小学派纷纷站出来支持变革,并且基于自己学派的思想,对管事和管人进行诠释。
最后得出一個结论,这是实现大同思想的必经之路。
陈景恪得知这些情况之后,自然非常高兴。
让方孝孺从各家思想里,挑选较为优秀的,刊登在周报上。
同时还邀请各学派的领袖,前来洛阳研讨学问。
地点就在洛下书院。
为了支持这一盛举,朱雄英令工部以最快的速度,在洛下书院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学宫。
供各学派代表居住、学习、讨论学问。
此举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赞颂,朱雄英的个人威望再创新高。
各学派领袖,纷纷动身前往洛阳共襄盛举。
陈景恪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可面对即将到来的各派领袖,也感到压力巨大。
生怕自己一个失误,将大好局面付之东流。
不过他并没有惧怕。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
额,算了……咱不怕主要是因为容错率高。
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纠正过来就是了。
只要朝廷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就无所畏惧。
朱雄英是最高兴的。
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太关注政治。
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谁当皇帝他们并不关注。
很多地方的人,其实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了人。
这种情况还不只存在于一地两地,而是普遍存在。
不只是古代,即便是前世也一样如此。
华人圈子很大,可是在各国的政治影响力却极弱。
原因就是他们不喜欢参与政治。
可是在国外那种选票政治下,不参与政治你的选票就是无效的。
你的选票无效,就会被边缘化,会被‘意见领袖’们打压,成为政治牺牲品。
言归正传。
普通人不在乎谁当皇帝,也没有动力去了解。
甚至很多人依然认为,当朝天子是洪武帝。
但现在不一样了,读书人开始为朱雄英鼓吹。
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
当他们开始鼓吹的时候,百姓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谁。
他们的反应就是:
哦,好圣孙当天子了?
太好了。
然后这些读书人还告诉百姓,天子雄心勃勃锐意革新,大明一定会变得更好。
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
变革再无阻力。
自我的权威增强,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顺势颁布了那道震惊天下的圣旨。
要对整个官僚体制进行变革。
先从中枢开始。
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变革了,可依然为这道圣旨震惊。
原本大家都以为,最多就是新增几个部门,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没想到,竟然是整个体制变革。
这太激进了。
不少人劝阻,希望皇帝稳妥行事,不要过于激进。
还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标,想让他们劝一劝。
老朱对此表示:“咱为什么要劝?大明不是一直在变革吗。”
“咱的意见?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
然后还不忘警告群臣:“你们都给咱老实一点,谁敢拖后腿,就别怪咱不客气。”
朱标的语气就比较委婉的:
“大明变革之路走了十六年,基础早已夯实,是时候尝试对官制变革了。”
“其实这也是我原本想做的事情……”
“第一期国家计划失败,我就知道官制需要改一改了,也已经做好了改的准备。”
“只是一场大病,将这一切都拖延了。”
“皇帝这么做,也是继承我的计划……”
“诸公皆国之肱股,要多多配合皇帝才是。”
该说不说,朝中大臣多是朱标提拔上来的,他的话还是非常管用的。
大家一听这话,顿时就不再说什么了。
既然是早就做好的规划,那就不是新皇心血来潮的行为。
众人安心了许多。
但具体要怎么改,目前朱雄英并未透露,只是告诉群臣年后公布。
现在大家先做好年终终结。
群臣稍安,开始沉下心处理手头的工作。
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没几天他又以洛阳京畿之地,人口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数量为由。
下令从天下各地迁徙富户十万,充实洛阳人口。
再迁徙五万富户,充实凤阳皇城人口。
对此群臣并没有大惊小怪,迁徙富户削弱地方,这是常规手段。
没什么可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