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夏国剑与工匠们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非遗之恋!
要想做好一幅西夏全盛时期的地图,能够反映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弘扬黄河流域文化,我们就要了解西夏的历史和文化。
拓跋思恭帮大唐平黄巢起义有功,大唐皇帝遂赐他皇姓,李,封夏国公,于是李思恭的后人都改了李姓。至此开始,党项人与各民族一道,艰苦创业,在西北的这块土地上,开启了耀眼的西夏文明。
西夏文明,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中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青藏高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之下,西夏时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融合与质变,形成了独属于西夏的黄河流域文化,埋葬历代西夏帝王的“东方金字塔”西夏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西夏时期的真实面貌,才逐渐的被揭开了面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中,有80余个洞窟,在西夏时期被增修和开凿过,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敦煌莫高窟中的这80余个洞窟里,依然记录着西夏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西夏时期的飞天壁画,更是让世人熟知并为之惊叹。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与木活字印刷品分别是西夏文的《维摩诘所说经》与《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人全民信佛,藏传佛教通过西夏传入中原,对中原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西夏文佛经的翻译事业,相较于中原耗费近千年才译出《大藏经》6000多卷,西夏仅仅53年便译出3579卷佛经,仅以译经速度而言,实为我国译经史上的奇迹。
但这段历史在正史上常常被人忽略,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西夏时期的真实面貌,才逐渐的,被重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西夏文明消失的原因,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死有关。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去世,其死因成为千古之谜。据记载,成吉思汗先后几次攻打西夏,达到23年之久。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因为远征西夏,病死军中,剩下还有不同说法,如被雷击身亡,被马踩死,攻城时身中毒箭,还有被西夏王妃刺杀。
《蒙古源流》记载说,蒙古人俘虏了美丽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将其献给了成吉思汗,结果西夏王妃性格刚烈宁死不屈,在成吉思汗要求其陪寑行房时,不堪成吉思汗的猥亵和凌辱,西夏王妃随后跳河自尽。
成吉思汗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成吉思汗在临终前,留下一个遗言:“秘不发丧,勿使敌知,灭绝唐古特(西夏的蒙古称谓)”。
面对成吉思汗的暴毙,所有蒙古人都疯狂了,为报杀汗之仇,蒙古人发誓要屠灭整个西夏为成吉思汗陪葬。
在围攻西夏首都中兴府半年后,城内的西夏人终于坚持不住了,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精锐殆尽,又逢强烈地震的绝境下,末代西夏王李睍乞降,条件是希望保全城中百姓和自己的性命,蒙古军假意答应,但随后就杀死末帝开始屠城。
蒙古人几乎将城中百姓屠戮一空,还将西夏人的宫室、陵园掘地三尺地,所有文献资料,付之一炬,其他各城邦也无一幸免。灿烂的西夏文明就此终结。
据现代考古报告《西夏三号陵》记载,考古人员在发掘清理地面遗址时,发现了5个大灶坑,灶壁烧结层厚10厘米,这便是蒙古军队焚烧挖掘西夏王陵的证据。
因蒙古人的灭绝政策太过冷酷、高效,自此西夏文明彻底消失了,造成在西北立国两百余年的西夏史料上的空白,连西夏文都失传了。
出于对西夏的深恶痛绝,所以元朝编撰的中国正史之中,唯独没有《西夏史》。党项族也随之消亡,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千百年来荣辱与共。
至今,五十六个民族中也就没有党项族了。
西夏的故事,消散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与大西北的天地融为了一体,传唱在放牧的民歌中,至今依然在大地上回响,悲壮而苍凉。
著名的“夏国剑”就是西夏时期,先进的冶金手工业的代表,西夏人善铸剑,其剑锋利无比,至为名贵。
宋人称:“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
苏轼在扬州时听闻一名宋将缴获了一把夏国剑,专程借来观看,并请好友晁补之作诗赞美:“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从上面的诗句中不难看出,此剑不仅外表美观,而且犀利无比。身处扬州的文人都如此仰慕夏国剑,可见其闻名程度。
西夏锻铁技术有两项发明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一是熔锻淬火技术。把铁制品烧红变软后打造,再突然放到凉水里降温,再加热回火,不断反复这样的过程,可以使铁钢化。
二是鼓风技术。古代人鼓风是拿一个皮囊,整个一个小牛皮或者羊皮完整的脱下来,4个蹄子有孔的地方先扎起来,留住一个孔放在风箱的入口,然后把这个皮囊压下去,风就鼓进炉膛,但是这个鼓风是间歇性的,压下皮囊风才能鼓进炉膛,皮囊慢慢蓬起来的时候,则不能鼓风,火就弱了,这样炉膛就得不到高温,铁不会融化。
西夏冶铁采用的是竖式风箱,竖式风箱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工艺设备。竖式风箱是一种活塞式推拉大风箱,一头吹进去,一头拉出来,推拉互用。活塞式风箱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不论推拉,均可送风。
竖式风箱的使用,炉膛里面的火永远是旺的,可以持续保持高温。同时它还有木炭石炭的使用,这样冶铁的温度就上去了。
这个技术很了不起,在中国古代冶金史上、西夏的冶炼技术是非常大的一个发展。
众所周知,著名的太西煤,它有三低(低灰、低硫、低磷)、六高(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和高机械强度)的特点,是国内之冠的优质煤。
西夏手工业者很是著名,由于西夏军政的直接干预,对铁器加工的要求极高,就锻炼出非常多的能工巧匠,通过西夏手工艺者精湛的技艺,再经千百遍的锤炼后,打造出了闻名于世的“夏国剑”。
我们想做好一幅西夏全盛时期的这幅地图,就要根据这些丰富的西夏文化资源来进行创作,并且要有西夏手工者的工匠精神。
现在,老天爷给我们派来了小白,我们就紧锣密鼓的开始做方案了。
小鱼和小白整天趴在电脑前,商量着,经过几十次的谈论与修改,最终完成并确定了这幅地图的设计方案,并制定了详细制作的步骤和技法,开始制作了。
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幅地图的制作很复杂,实际操作难度也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