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伏允再逃浑国灭,张掖首度银花开 (第2/2页)
可以想见,吐谷浑的残存势力,必然就地转化成为马贼,对于他们化整为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隋朝统治者非常头痛。
在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前,引发的直接后果是,隋朝在青海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这可以从一件事情得到印证。
当时,隋朝对吐谷浑的统治实施了二手准备,用了二套并行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对于原住民,实行以夷制夷。
在隋朝的都城大兴城,吐谷浑在隋朝有一个人质。
那就是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按照惯例,在吐谷浑灭国之后,杨广要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于是,杨广封慕容顺为吐谷浑王。
为了增强其实力,让其顺利统治吐谷浑,杨广以降隋的吐谷浑大宝王尼洛周为辅相,派兵送他们出玉门,去统领吐谷浑的原住民。
但这个政策遭到彻底的失败。
因为,尼洛周还没有达到吐谷浑故地时,竟然被他的部下杀死了。
慕容顺久居隋都大兴,远离吐谷浑故地,势单力薄,也不得民心,他已无力再西进统领吐谷浑余众。
可以想见,由隋朝册立的傀儡王,并不能让吐谷浑民众心服,他们降隋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在他们族内,还有强大的反隋力量,这需要更彻底的征服,隋朝才能顺利经营这片土地。
但终杨广一朝,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这种光荣,要留待以后的李唐王朝,他们将继写辉煌。
当吐谷浑事实上被灭亡后,杨广进行他此行的第二项任务。
那就是张掖之会。
这是裴矩的高光时刻,也成就了他的传奇。
裴矩在张掖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舞台,让杨广成了这个舞台的中心。
裴矩多年经营西域,现在已经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他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西域诸国,处于东方的隋朝和西方的波斯,大食的中间地带。
这是地利,东西二地,遥隔万里,音讯语言,物产不相联通,他们作为中间地区和中间代理人,就能赢得巨大的利益。
他们天生就是一流的商人,他们有一个整体名字,叫西域胡商。
这来自于他们对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热情和投入,他们对于利益的追求,更大于政治的需求,西域诸国本质上是商业型的社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因而,他们尊奉强权,必须依靠区域性的大国,才能保证其经济社会的有序进行。
自从汉武帝时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西域早就和中原颇有交通,随着东西贸易的发展,西域的胡商,在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西域的花花世界,光怪陆离的传世珍宝,奇技淫巧的工艺,深深地吸引了杨广。
他对所有这些未知的世界,有着艺术家迷恋般的执着和热切的探索**。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自居天下第一,自认是世界中心,杨广的膨胀感和狂妄表现**,让他深陷泥淖。
他是大隋的天子,居天下之中,对于那些几千户家庭,就组成一个国家的西域群国,他有一种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的心态。
他就像是一个家财万贯的主人,以炫富斗狠般的心态,想让世界拜倒在他的脚下,这注定从一开始,他就非理性地制定了对待西域诸国的政策。
他将享受万国来朝,臣服脚下的虚荣。
并且,这种盲目的夸示,似乎成了一种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杨广忽视了,西域诸国,本质上只是一种商业型社会。
在商言商,商人重利。
杨广没有以经济的眼光考虑这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更多地夹杂了政治上的诉求。
杨广在和西域诸国的生意场上,败下阵来,虽然他做为大国的天子,享受了可怜可悲的少得可怜的自尊。
盲目地夸示,意味着他将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并且无法自拨。
张掖之会,是一场杨广的个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