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一首诗引发血案,三百士难脱谋反 (第2/2页)
这件事情的背后,似乎也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隐隐绰绰显露出它的獠牙。
同时传入杨坚耳中的,还有刘昶勾结突厥可贺敦大义公主,准备接引突厥入寇,里应外合,一举颠覆隋朝的言语。
这些指控大体上是空穴来风,但杨坚却不可不去追究。
于是,在朝堂之上,杨坚对刘昶说:“今日之事,当复何如?”
杨坚的本意是想刘昶能明辨黑白,力陈清白。
但于刘昶而言,其事本无,况且本身年老,久已赋闲在家,哪里有实力和需要去谋反呢?
如果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惩治自己,那辩解又哪有任何意义?
刘昶心中无鬼,自然硬气,便直接怼了回去,“黑白在于至尊。”
刘昶的意思非常明确。
这件事情完全是污蔑,根本就不存在,但你杨坚是不是要拿这件事做文章,你自己看着办,想要我委屈低头,那是没门。
杨坚老脸挂不住了,这是摆明和自己对着干上了,要陷自己于不义。
杨坚是一个敏感而执傲的人,他本身也一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但如果有人忤逆自己,怒气上头,他也很容易走向极端而失去理智。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已经很久没有人,敢于抗拒自己的力量了,刘昶也不能例外。
于是,他立即将刘昶下狱治罪,同时,全城加急,搜捕刘居士的党羽。
最终,刘昶被赐死于家,刘居士被问斩。
但此案对突厥的大义公主却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大义公主当时已经被杨坚疏远猜忌,而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
起因是大义公主做了一首诗。
这当然不是因为大义公主此诗写的文采飞扬,而和杨坚倡导文以纪实的朴素文风相抵触。
而是大义公主在杨坚御赐的屏风上,真心流露地题了一首,感怀身世和故国灭亡的诗。
平陈之后,杨坚在陈后主的后宫之中,得到一件宝贝,那是一件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的屏风。
这本是陈后主的心爱之物,杨坚将它赐给大义公主,本来就是一件天大的恩宠。
但大义公主看到屏风之上所绘之图,多是宴会游乐,喜庆团圆的画面,她触景生情。
不由感伤自己当年在长安时,宇文皇族对自己的宠爱,现在自己独处异乡,故国已破,家族已亡。
她一时悲不自胜,便提笔写了一首感怀诗。
她在诗中写道,“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大义公主在这首诗中,感伤故国的覆亡,虽然没有直接怨恨杨坚,但整首诗,于内心深处,却对于自己的身世,家族,故国,有着浓烈的怀念和感伤。
大义公主真情流露,但她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份。
她早已不是北周的千金公主,她现在的身份,是隋朝的大义公主,与其说她是一个女人,倒不如说她成了一个政治符号。
他需要代表和争取隋朝在突厥的利益。
她的一举一动,杨坚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她这个政治符号,必须要完美和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她所代表的价值。
当杨坚见到这首诗时,他就知道,大义公主在本质上,始终还是北周的千金公主,她怎么也变不成隋朝的大义公主。
而北周,却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敌。
自己谋人之国,破人之家,亡人之族,这是生生世世,不可开解的血海深仇。
千金公主,处于和隋朝敌对的突厥可贺敦位置,已到了必须要更换和处理的时候。
以大义公主的屏风诗为导火索,到刘昶谋反被赐死为节骨点,大义公主迎来了她最终可堪哀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