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 61 章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iaoshuo.com,最快更新九零年代独生女!
吃完饭, 张招娣打开箱子,把自己给大家买的羽绒服拿出来。
之前小琴看到苏以沫身上的羽绒服,羡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听到自己也有新衣服, 两只眼睛顿时亮起来。小亮和小华同样期待着自己的新衣服。
张招娣给三个孩子发完,示意他们换上。她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偏心的。给闺女买的是今年最流行的新款, 给三个外甥买的是去年的老款。不过小琴三人从来没穿过羽绒服, 穿上身, 爱惜得不行, 刚刚还跑来跑去,这会儿穿上新衣服, 怕把衣服弄脏, 站在原地爱惜地摸了又摸。
苏爱红有些羞愧,“这也太破费了。我都没给小沫买呢。”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苏以沫, 就当是见面礼了。
苏以沫愣了愣,看向妈妈, 张招娣冲她点了下头, 她这才接下。
发完三个孩子,又给公婆各发一件。
苏爷爷和苏奶奶都有些惊讶, 之前还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现在居然给他们送新衣服,太阳这是打西边出来了?
苏爱国笑呵呵地,示意爸妈试穿一下。
苏爷爷和苏奶奶也没客气,他们本来就是长辈, 穿儿媳买的新衣服怎么了?
不过这衣服买的有点大,苏爷爷也没说什么, 农村人都是买大不买小, 衣服大了, 往里再套几件就是了。
张招娣看着公婆欢喜的模样,眼里笑意渐浓。等着吧,明天她就去村里洗白,她倒要看看他们怎么好意思说她和男人不孝顺。
正所谓“大年初一,骡马闲一”,意思这天什么活都不用干,只要吃吃睡睡玩玩,开开心心就行。
村民早上起来就开始贴对联,到了饭点,放鞭炮。
吃完饭,要么待在家看电视,要么去村口溜达,跟回乡的父老乡亲唠唠嗑。
苏爱国很外没回来,别人看到他都是一脸新奇纷纷上前打招呼,张招娣跟在丈夫身边,免不了被询问。
村里人大多数都没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县城。他们了解外界的渠道是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
报纸是偶尔传阅,电视只有村长一家有,村口的喇叭倒是天天响,但播报内容非常局限。
鹏城离这儿相隔甚远,他们只听说鹏城发展很快,具体快到什么样,却是不清楚。
他们聊得热火朝天,苏以沫也没闲着,她拿着刚买的炮仗在旁边玩耍。
大年初一不兴走亲戚,所以小亮三人没有过来。不过也不妨碍苏以沫找到乐子,村里小朋友看到她有炮仗,争着抢着跟她玩。
苏以沫不是吝啬的人,给他们每人发了一颗糖,这些小孩就以她马首是瞻,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苏爱国见女儿玩得挺好,立时放了心。来的时候,他还担心女儿不习惯老家这边的气候,会吵着闹着回家。没想到女儿适应得挺好。
就在这时,又有人凑过来跟他打招呼,“爱国,好几年没来,不习惯了吧?”
苏爱国看向来人,笑得拘谨,“还成。老家还是老样子。就是鹏城冬天短,也不太冷,我担心孩子太小,不习惯咱们老家的天气。”
他一说,大家都好奇鹏城的气候,苏爱国把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得知鹏城冬天最低温度只有5度,连冰都没有,大伙听了阵阵惊奇,又追问许多鹏城的事。
苏爱国一五一十回答。
等大家问够了,有人劝苏爱国以后有机会也带父母去鹏城见世面,“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可得好好孝顺啊。”
这样的话,苏爱国自打回来后,几乎每个人都对他说过,他神色自如点点头,“会的。”
张招娣听到这话,猜到这些人的潜台词,不就是说他们不孝吗?他们不在家,公婆在村民面前肯定编排他们不孝呢。太可恶了。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就在这时,有个大娘从道路尽头拐过来,看到苏爱国和张招娣两口子,顿时阴阳怪气起来,“哟?你们两口子在鹏城发了大财,舍得回来啦?”
张招娣已经不记得这人是谁,苏爱国却有印象,她是村里的大娘,为人刻薄,言语尖酸,生的两个儿子都不怎么孝顺。听说今年过年,两个儿子又没有回来。估计也是怕了她的脾气。
大概是同病相怜,这人跟她妈关系最好,两人经常一块赶集。
张招娣见她不善,也不跟她客气,笑眯眯打招呼,“哟,栓子妈,你家栓子、柱子又没回来啊?”
栓子妈脸色难看几分,骂骂咧咧,“生他们有什么用。一堆讨债鬼,每年回来都要惹我生气,我就跟他们说再惹我生气就别回来了。不回来拉倒,我懒得看他们。”
这是死要面子呢。谁不知道栓子和柱子不回来是怕被骂。大伙也就是笑笑,心里想法各异。
父母辈的认为孩子栓子和柱子不孝,一把屎一把尿将他们拉扯大,也给娶媳妇了。他们半点不记得好,全记得嘴坏。这不是不孝,是什么?
孩子辈的则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栓子娘嘴太坏,两个孩子也是伤透心,才不肯回来。
不过心里怎么想,大家当面不会说。
他们不说,但栓子妈却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她没机会批评自己的儿子,难道还不能骂骂另一个狼心狗肺的苏爱国吗?也算是给她的好姐妹出气。
于是栓子妈又拿枪带棒说苏爱国不孝,“当初你被亲生父母扔在医院垃圾筒里,是你爹娘好心好意将你拉扯大。你呢?去鹏城打工,好几年才回来。你对得起他们吗?谁家孩子像你这样不孝……”
她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其他人脸色都变了。心里都想:你算老几啊,当着面你就骂人家不孝。
苏爱国被人当面骂,脸色一僵。
其他人担心大过年打起来,赶紧打圆场,“大过年的,您这是干什么?爱国这不是回来了吗?”
这话听着像是在劝,其实不就是肯定苏爱国真的不孝吗?明着劝诫实则坐实了他不孝的罪名。
苏爱国抿了抿唇,按照回来之前媳妇教的说辞,“我们不回来,也是没办法。到了年底,工厂加班。我待的又是国企,请假太多那要是被辞退的。”
这话半真半假,但这些村民却是信了。为国家工作肯定要严格一点。要不然待遇凭啥这么好?
张招娣见丈夫囫囵着说完,相当配合从兜里掏了汇款单,然后一一亮给他们看。
农村人的收入大多数来自于地里的粮食。粮价又便宜,一年也就能落下两三百的结余。大家也都知足了,毕竟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过。
但是当他们看到张招娣的汇款单,一个个羡慕得眼珠子都快下来了。
七十年代有过扫盲班,这些人识字率也许不高,但是最基本的阿拉伯数字和苏富贵这个名字还是认得的。
国企工厂发工资很固定,机械厂都是二十号发工资,汇款单的日期都是二十号。
张招娣从兜里掏出三四十张汇款单,上面的日期都是二十号。汇款数额有多有少,但是没有低于一百的。
如果按一百来算,一年就是1200,比一家人种五亩地的盈余都多。
而且苏富贵两口子没有额外花销,两人既不生病,也没有负担,这些钱属于净得。
孩子都孝顺成这样了,他们两口子还在村里散步苏爱国不孝的消息。这还要怎么不孝?
众人八卦心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交汇,有人等不及追问张招娣,“你婆婆不是说,之前你打电话过来,不打算给他们汇钱了吗?这怎么又汇钱呢?”
张招娣心里暗骂老妖婆睁着眼睛说瞎话。她叹了口气,“没有。结婚后,我跟着爱国去鹏城,那时候我没有工作,又怀了孩子,公婆让我们把工资都寄给他们。结婚前都是这么干的。但是我肚子里的孩子要养活,所以我就跟他们商量只寄一半回来。他们就把我骂了一通,说我没良心。天地良心,我再怎么孝顺,也不能饿死我自己和我肚子里的孩子吧?”
大过年的,她也不能哭,但是言语颇有些颓废和无可奈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