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恪遵追远 (第2/2页)
如此,倒还罢了,关键点在于,冯过才十四……十五岁啊。这年龄,若在寻常人家,大抵也只是刚刚脱离了“放牛娃”的名头,可“冯案首”哪,妥妥的秀才老爷,这让那些皓首童生情何以堪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为官乃是康庄大道,冯小七未来可期。
都是本族子弟,即便再势利,亦是与有荣焉,对冯居庸一家子好些不是理所当然的嘛,总比投资商业行当更实在些。虽然也少不了怪里怪气的声音,但也多是明白人,不至于鼠目寸光。
总而言之,通过此次祭祖,算是坐实了五房尤其是冯居庸这一家在族里的地位。
本地乡俗,正月初一是不出门的,到初二方可走亲戚拜年。
冯过有些忙,左溪外婆家自是要去住一两天的,辛弃疾与资哲那更得登门拜访。
辛、资二人即将高升返朝成为绯袍重臣,年前年后求见者络绎不绝。
嗯,本朝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另,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官绣“飞禽”,象征温文尔雅,武将绣“走兽”,表示勇猛非凡,正所谓“衣冠禽兽”者也。
想到自己怕也会成为“禽兽”大军一员,那画面太美,冯过不由哂然。
“先生此去东京,官海仕途必有所为,学生在此谨贺。”
资府,冯过恭恭敬敬地揖礼,对资哲这位儒士,他打心底里尊敬。嗯,四品云雁服也够威风的了。
资哲随意的摆摆手,脸上瞧不出丝毫升官的欢喜:“吾此番北上,并非是去做官,仍是教书匠。”
这话说的……貌似没有毛病,国子监亦是学校嘛。可国子监祭酒乃是最高学府的掌门,何曾见过大学校长还上讲台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可为明师,他日必是桃李满天下,美誉传万世。”
此乃实话,并无丝毫阿谀奉承之虚。在冯过看来,资哲其人身上的文人气息浓郁,儒雅随和,云淡风轻,却有着一身傲骨,正适教书育人,全无官场厮混的潜质,这也正是他当年被排挤之故。讲真,冯过对资哲再度返朝的前景并不看好,若是只呆在国子监尚好,勉强算得上是一方净土,离权利纷争倾轧远些。若是将国子监当作晋升跳板,怕是要铩羽而归的了。
说到底,高官厚禄固然风光无限,但并非人人可得。或者说,升官发财这回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成的。这,与智商无关,在于情商高低。官场又哪是容易混的?如资哲这等性情之人便很难在官场立足。道理很简单,不懂阿谀奉承,不会拍马溜须,不知八面玲珑,不管在上级还是下属面前都凭着自己的性情与之相处。说的好听些是有个性,不阿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何尝不是顽固不化、不懂权宜变通?这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唯先有“舍”方有“得”。
只是,道理人人都懂,能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这“几”恰是官场人尖,翻江倒海,独占鳌头。
显然,资哲不是“几”,辛弃疾亦然。不同的是,辛弃疾允文允武,虽然文采斐然,却是更好武事,骨子里流淌着武者血液,或称之为“英雄主义”。
和平年代出文贤,战争乱世出武忠。
大定远离战火久矣,堪称太平盛世,自是不需“耀武扬威”之人,更不允许出现大揽军权之臣。
可在辛弃疾看来,大定实是危机四伏,貌似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掩藏着的是岌岌可危的国家态势与支离破碎的山河。
他既焦虑又愤恨,焦虑的是大定民众的愚钝无知,愤恨的是朝堂诸公的粉饰太平。此次入京,他是胸怀大志的,定要改变这坐井观天及歌功颂德的扭曲。
但在冯过看来,有些事强求不来,辛弃疾一心为国为民,以他耿直忠介之性格,定必会得罪一大批人。此去困难重重,前途艰辛,真须多多保重。
这大定江山啊……已是垂垂老矣,日落西山。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唯有敲碎朽木,方可抽芽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