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冬日私语 (第2/2页)
这种学校体制,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基本趋势确定下来。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
昌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楚定,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
到了秦楚时期,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
及学正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
大定立国后,则诏定院试便按廪生、增生、附生三榜录取生员,入府学后分三等各自为班。但有季选公试,以为考证,廪生末等五人降为增生,增生末等二十人降为附生,附生则需缴纳“充银”以为学资。这就类似于“末位淘汰制”了。至于那些在外游学的生员,要么是成绩优等经教授特批,要么是滥竽充数的附生,每年缴纳不菲的充银后,府学也乐得放任自由,反正这些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打算参加乡试。
对于冯过而言,府学简直就是在家门口啊,奈何不允许走读,除了旬休和节假日,生员必须住宿在府学。不过,府学傍山依水,环境幽美,确是读书明理、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更何况,其中还有诸位好友同窗求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正好共把诗书苦读,先名著后史记,诗经三零五,也称诗三百。先上风雅颂,随后赋比兴。不亦乐乎?
日子悠悠,转眼便进入冬月。
李青莲诗曰“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但在这江南,仍是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入冬以来,飘飘洒洒地落了几场雪,山间地头银妆素裹,别是一致景致。前些天落的雪到昨日方消融,太阳一出,寒意稍解。
学舍里虽不像北方铺设地龙,却也生起数个火炉供暖,倒不至于手脚僵冷。
“听说了么?王荆公又受到追封了,朝廷可算办了一回好事。”费懋贤神神秘秘地说,周围坐了徐元杰刘几沈致信数人,冯过进来时刚听了这句,也走过去坐下。
“追封?怎么回事?临川先生不是被追封过吗?怎么又追封了?”刘几是个好捧哏,一连数问。
“王荆公”和“临川先生”皆是指明宗朝首辅王安石,大定王朝的变法达人。
冯过初知此事极为错愕,此王安石几与彼王安石无异,同样的人生轨迹,同样为了变法救国而毁誉参半。
古往今来敢于变法者都是真正的勇士,变法和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和魄力,变法者要么一往无前二点头破血流,要么一心为公却备受猜忌,要么变法成功身死族灭。
不成功便成仁。
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使秦国实力骤然增强,一下子跃居诸侯之首。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在出逃过程中由于自己先前的改革政策,无人收留,并且没有身份证明最终被抓住,遭以车裂。
赵武灵王十五岁即位,赵国国立不强,受中原大国欺辱。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国势大盛。后沙丘宫兵变被围困,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吴起在楚国主持了著名的“吴起变法”,中途支持者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把他乱箭射死,尸身也被车裂肢解之刑。
张居正实绝“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修整兵船,严申海禁。整顿赋税,清查土地。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他一死皇帝便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至于王安石,大半生都在为变法奔走,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己方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明宗皇帝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的干预下宣告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待他郁郁而终后,并未过享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