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八) 风言风语 (第2/2页)
“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些人其实很可恨可悲又可怜。煞费苦心干坏事,一条黑道走到底,在害人害己的经历中酿造苦果,别人品尝起来苦涩,自己饱受被苦果难闻气味熏倒的苦难。
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
所以,这样害人不浅与己不利的事情还是不做的好,坏事做多了,心灵逐渐不纯洁变肮脏,身体逐渐吃不消生毛病,早晚会受到惩罚的,坏事做多也会遭报应的。
在张文学和王红云的交往中,其实也没少了风言风语的。
虽然,了解张文学的人也深知张文学的为人,张文学那是绝对杠杠的值得信任的人,以他对于事业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感情的忠诚,那都是绝对让人信任的,那时没得说的。
所以,在学校里,并没有对张文学的任何言论,大家只知道张文学对于王红云一家十分照顾,对于王红云本人也是十分关怀和体贴的。
但是,张文学对于那一个人不都这样热情吗?即使对于学生,张文学都是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一样关心的。
其实,老师们对于王红云的印象也是蛮好的。
王红云属于那种心眼不是很细致的乐天派,敢说敢做,不拘小节,对人热情,多事有激情,是那种人见人爱的那种活泼热情和能说会道的成熟女性。
自从王红云来小河小学做饭以后,老师们的午餐那可是又有营养,菜品又丰富多样的,而且饭菜也及时,终于不用轮流做饭了,饭菜质量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所以,老师们对于王红云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对于张文学对王红云的工作安排也是异常满意的。
但是,对于学周围的个别村民,他们就不这样想了。
每逢张文学领着张才子走出小河小学校门的时候,不少路过小河小学大门口看到这一幕村民都驻足观看,有时大家也议论纷,大家饶有兴趣探讨这个张文学为什么对这个瘸子的孩子是如此近乎呢?有的甚至不怀好意说张文学是不是对张才子一家特别照顾呀?
如果恰逢张文学领着张才子的时候,张才子又牵上了妈妈王红云的手,这三人这样手牵手的样子在村子里就成了一道稍稍有点奇怪的风景。
张文学觉得只要人行得正,两个人领个孩子也没有什么,更何况自己也是孩子的干爸,反正不是和王红云牵手,和孩子亲热一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是,这种貌似三口之家的亲密状况,还是给不少人留下了搬弄是非和闲言碎语的机会。
于是,在小河村的大街小巷,一些个吃饱撑的不舒服的人在人前人后,在茶余饭后就开始沸沸扬扬地炒作有关张文学和王洪云的交往故事。
有人说,张文学为什么那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老张一家,还不是因为人家王红云性格好,还不是因为人家王红云长得俊呀?
也有人说,你看看王红云直勾勾地看张文学的眼神,比看自己的丈夫热情多了。即使人家张文学没这个心,那时间长了,“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也有人说,人家这孩子也真乖哦,认张文学为干爸,时间长了可别变成了真爸爸。
从很多人的口吻中,不难听出不少人都感觉对于张文学的同情和担心,但是也少不了对于王红云的不满,担心时间一长,可不要把张文学这个好后生拉下水。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张文学也有些耳闻,但是张文学觉得只要自己不越雷池一步,经受住考验,就一定清者自清,所以,张文学觉得,嘴长在别人脸上,无需过多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就当别人的善意提醒就好了。
当然,聪明的张文学也不能随心所欲了,张文学从此在人前人后也让尽量少和王红云接触了,以后张才子回家的时候也只是让他的妈妈领着回家了。
其实,王红云不知道是听了风言风语,还是自觉收敛了一点,后来不仅不让孩子同时牵着她和张文学的手,只要不是什么大事需要向张文学汇报,王红云就不怎么和张文学单独接触了,同时看张文学的眼神也和看别人一样平常了。
时间是个好东西,人们可能也看到了两个人的变化,特别是不少人非常信任张文学的为人,再加上所谓的传言也只是捕风作影的事情,这种无稽之谈既无生命力,也无战斗力,所以,不长时间以后,这种风言风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基本销声匿迹了。
于是,张文学和王红云又恢复了平日的不深不浅的交往,继续了往日不咸不淡的生活。